“考研党”被怼、占座收费、大打出手……自习室如何成了黑色幽默

2019-09-10 | 快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河南新乡一名 “二战”考研学生在自习室常用座位上,收到了一张来自在校生的纸条,责问他“你们毕业了为什么还占用我们的教学资源?”。考研学生感到很委屈:“我毕业了难道就不属于这个学校了吗?”

按照常理,在校生拥有学校的现在,而往届生已经是“前任”。这位不具名的学生“怼”学长好似有些道理。但是,高校不可能效仿企业,一毕业就让学生卷起铺盖走人。有的学校还会特意延长毕业生的学生卡,以便他们继续利用学校资源复习考研。

既然涉事学校已经允许,那么往届生同样有权利在自习室里自习。当然,在校生的怨气可以理解,自己也是需要使用公共自习室学习的,如果所有座位都被“考研党”占据,那么在校生还要不要自习了?

因此,如何协调好在校生与往届生的自习资源分配,还需要学校更花力气,建立一个可行的制度。例如,设立一些教室仅供在校生使用,同时提供公共开放的自习室供往届生使用,设立到点清理的“不可长期占座”机制。当然,协调矛盾和改变制度也只是治标之策,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自习座位不足。

笔者曾有这样的经历,一旦到了期末季、考研季,图书馆和自习室总是人满为患,无论走到哪里,座位都已经被书籍或者学习用具占满,相信很多大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

数据表明,这样的感受并不是错觉,2019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4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0%的受访学生有过占座行为,62.8%的受访学生表示别人的占座行为曾给自己带来麻烦,调查中,还有61.6%的受访学生觉得学校自习室座位少,不占座就没法学习。

新闻在网络上发酵后引来众多热议,很多网友纷纷指责占座的“二战”考生:无论是不是往届生,自习座位属于稀缺的公共资源,一直用自己的私人物品“霸占”肯定不对。

针对这样的指责,很多有考研经历的网友连连叫屈。考研本身就是一场和自己的长期鏖战,“二战”甚至“三战”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每到下半年考研冲刺期,学校本身就有限的自习资源变得更加抢手,如果不占座只能花钱租房复习。自习资源有限,无论如何分配都是僧多粥少,难免发生诸多纠纷。

今年7月,齐鲁工业大学的两名男生为了一个自习座位大打出手,大学斯文扫地;去年8月,合肥某高校有学生喊价200元叫卖占好的自习座位。很多黑色幽默证明,“自习座位”的缺乏,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卖方市场,占到座的学生甚至以此牟利。

与校内相似,在社会上,也并没有太多给学生乃至已工作的成人学习的地方,少有的几个公共图书馆也往往人满为患。不仅是考研的学生,备考资格证的“上班族”、想充实自己的“阅读党”也难找安静、方便的地方学习。这样大的一个群体,若是缺乏公共自习空间,只能“捧书四顾心茫然”。

鼓励全民终身学习的氛围,那么不仅需要做到制度的“软件”,更需要设施的“硬件”。公共部门调动资源,增添供公共使用的学习空间,增设图书馆和相应的座位,有助于全民终身学习理念落到实处。

官方行为以外,社会力量对于“自习经济”的支持也值得鼓励。此前,武汉的“社会自习室”曾因为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营业至深夜的特性登上新闻,这样的“社会自习室”和最近流行的24小时书店,不仅满足了一部分学习需求,也印证了现代社会继续学习的群体之庞大和这方面资源的紧缺。

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将自习资源做大,把学习位置扩容,还需要瞄准方向,久久为功。等到自习的资源愈发充分起来,不仅“考研党”学有归处,全社会的学习风气也能获得良好的物质基础。

作者:陈禹潜

责任编辑: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