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起源于湖南?哗众取宠的研究只能沦为笑谈

2019-09-10 | 快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刚刚从湖南大学退休,因提出“英国人和英语源于湖南”而饱受争议的教授杜钢建又“火”了。9月6日,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社科院院长向宝云研究员在致辞时表示,希望同学们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像有的“专家”论证“英国人和英语起源于湖南”一样,沦为笑谈。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好评,而被向宝云不点名批评的杜钢建,也再次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早在2015年,杜钢建教授就抛出了惊世骇俗的“湖南文明中心论”,引起议论纷纷。在研究中心,他论证了人类的文明源头在湘西地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民族都是从湖南移民出去形成的。后来,杜钢建又继续发展相关理论,并提出了“英国人和英语起源于湖南”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当然需要开阔的视野与勇敢的探索精神,但研究工作却并非只凭借一腔热血就能完成,文明起源问题属于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领域,并且由于与现在有非常长的时间间隔,研究难度相当大,需要考古学、历史学、天文学等等专业的研究者相互配合,进行长期深入研究,才能揭开文明或民族起源的一角。
例如,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集结了超过200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专家,历时4年才完成了基本的工程目标,为夏商朝代提供了基本的年代框架,然而时至今天,夏朝存在的考古依据依然在学界存在巨大争议,并未盖棺定论。作为法学学者的杜教授跨界研究的勇气当然值得嘉奖,但是他在单枪匹马,且没有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动辄追溯上万年,横跨欧亚大陆的高难度研究,是否遵循了科学的准则,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论证呢?
科学研究固然需要大胆的假设,但更重要的是以严谨的态度,用符合学科规范的方法,在取得佐证研究结论的材料之后,小心翼翼地求证。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开学典礼上,向宝云研究员所说的“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并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对未来学者们诚挚的期望。
纵观近年来的学界新闻,媒体报道上不乏抄袭挂名,抛出惊人谬论的学者,他们并不甘于坐冷板凳,做小心论证的基础工作,而是企图抄各种捷径,在学界或公众中暴得大名。如果对这种风气坐视不理,学者们何必再潜心学术,对每篇文章每个研究字斟句酌?不如随意地向公众抛出迎合某些特定风潮或噱头的所谓“研究”,既轻松愉快,又能沽名钓誉,但如此一来,学者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冷静思考,甘当社会的“牛虻”的社会功能也就丧失了,所谓的学术研究也将失去意义。
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向宝云院长批评的,其实不是个别学者,而是社会上的一类学者。他们不遵守学科的规律,不做扎实的研究,也不接受同行的审议与意见,反而忙于哗宠取宠,希望获得公众中的知名度,挂上数不胜数的头衔。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中,扎实研究的学者默默无闻,这些肆意炒作的学者却名声显赫?对此,除去这些学者自身之外,社会风气恐怕也有一定的责任。

作者:罗广彦

责任编辑: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