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对话潘石屹:每当情绪低落,就会重读《平凡的世界》

2019-09-17 | 悦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9月16日晚,一场以“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茅奖作品”为主题的对谈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与企业家潘石屹,与读者分享了自己与茅奖作品的故事。

李敬泽(左)与潘石屹

李敬泽说:“至少对于我们而言,文学绝不仅仅是文学和审美、也不是在吟咏,我们几乎是通过文学来认识世界,通过文学来勘探和发现自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所承担的功能,在社会中对每个读者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

潘石屹当时反复读了7遍《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对他而言更像是一本生命之书。“文学对我的影响,实际上是启蒙,让我睁开眼睛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这对于当时生活环境相对局限的人来说,是一种触碰世界、认识世界、考量世界的方式。”潘石屹说,“能博览群书是好,但我觉得能像我这样找到一个可以指引自己道路的生命之书,也是蛮幸福的。”

何谓经典作品?文学因时而变,叙述着不同的故事,但经典的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提供了一个共同体的叙事,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在这个叙事里找到自己,找到自我认同。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沉重的翅膀》……这些书不仅是文学作品,还记录了一个时代,和那些时代的人物,它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事物的扩大。

潘石屹提到,文学是他获取力量的一种方式,每当情绪低落,就会重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给了他力量、快乐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和共鸣之处。也正是基于此,潘石屹拿起相机,走近毕飞宇、金宇澄、苏童等多位茅奖作家,借影像来记录这些用文字打量世界的文学大家。“文人的肖像——潘石屹摄影展”也在SKP RENDEZ-VOUS同步展览。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自1982年起,基本为四年一届。获奖作品反映了1977年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轨迹和取得的成就,是卷帙浩繁的当代长篇小说文库中的翘楚之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8年起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先后收入该社出版的获奖作品,2004年出版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2018年又推出不同装帧的版本,以满足广大读者和图书爱好者阅读、收藏的需求。目前,该书系包含了前九届共36位茅奖作家作品,之后将陆续增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文化副刊部编辑)

作者:蒋肖斌

责任编辑:张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