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用行动改变乡村教育观念

09-24 16:03 | 教育+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 许可 覃靖璇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程思)阶梯教室最中间的前两排,整齐地摆放着粉红色的姓名牌与刚拆封的矿泉水。穿着校服的宜中学子端坐在教室里。这些是学校高一年级最优秀的学生,红色校服背后写着四个大字:“追求卓越”。

这是清华大学赴宜川中学支教队与宜川中学的初次见面。宜川中学拥有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将“预习”、“小组讨论”、“老师点拨”结合。宜川县重视教育投入,在资金和人才两个层面都对宜川中学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是,教职工流动及优秀生源流失的现象依旧是困扰宜川中学的一大难题。


一个队员带一个小组做活动。

“孩子们的眼界小,看问题比较局限。考上宜川中学就不错了,他们并不期望有多高的目标。”留校的老师表示。

消息闭塞,资源贫瘠。物质的丰富往往蒙蔽了教育贫困的现状。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到这一问题,支教团的成员们及时调整课程安排。针对反映出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大学、了解存在的差距以及努力的方向。同时,为了联动家长,促进孩子全方位的成长,支教团决定举办讲座,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


家长跟着一起做活动,填问卷。

支教团成员将关键信息整理成文本,涵盖“陕西高考现状”、“自主招生”、“竞赛”、“大学专业”、“家庭教育”五个方面,装订成册,发给来参会的每位学生和家长。“来自小地方,孩子目标不明确,学习没动力。针对这个问题,支教团成员表示,地域影响并不能构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不管是消息闭塞还是生源流失,需要审慎的是家长和孩子的观念。“从明白‘我想要’到相信‘我能做到’,其实并不难。”

同时,为了尽快了解学生,支教团采取“一名老师带一个小组”的教学方式。一名队员负责8名学生,双方在《课程反馈手册》里就当日课程与其他问题进行交流。最初,很多学生不愿敞开心扉,反馈手册里多是空话套话。后期,支教团成员们开始和学生们进行一对一沟通,才将反馈手册的作用真正落到了实处。


反馈手册内页示例。

但支教团成员们发现,虽然提前准备好的课程体系非常完整,但很多内容宜川中学的同学从未接触过,“绝大多数同学觉得开了眼界,很有收获。但仍有同学觉得听不懂,之后就很难再感兴趣了。”支教团也开始思考如何在8天,192个小时带给同学们更多积极的影响。“我们意识到,倒不如利用自身的优势,给孩子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支教团成员说。

为了让同学们都能拥有更强的行动力,同时学习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支教团还为同学们举办了模拟商赛“为危机博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比拼,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为危机博弈”课堂上激烈的讨论。

8天,192个小时,13个队员,每人一天一篇“田野日记”、两节课程、数十页反馈……汇成他们的实践成果。“我们曾反复设想这一场相遇,短期支教的利弊之争未曾停息,但我们相信,影响了观念,就能影响未来。让相伴从八天变为八十天,延伸为一辈子。”

作者:程思

责任编辑:李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