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青春期的奥秘

2019-09-29 | 中国青年作家报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青春是一个人精神燃烧的起点。青春的表达,其实就是青年的表达。去年的冬天,我参加江西省作协的现实题材文学培训班时,与喻军华老师同住一间房。他热爱读书,每天晚上读到大半夜。

学习结束时,他和我提起他的长篇小说《青春祭》。简要说过书的大致内容,许多年轻跳跃的画面至今我还有印象。今年6月,他把书给我寄来,我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找寻时间慢慢细读。读一部长篇,需要从头到尾反复读,才能觉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是一部鲜活开放的青春书,说到“青春”二字,很多人会觉得青春题材是散漫的,没有那么严谨,相对文本也没有那么大价值。其实,这种结论是错误的。这就像自然中的万物一样,任何植物的存在都有平衡自然的意义。只是我们在审定社会时,抛弃了一些适用于自己的选择。

《青春祭》记载了一个长期的青春成长。一本写不死的书,在他的文本里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以至于让这本书有了新的理解。在我看来,读完这本书,并不算彻底完成了。书里的联系与社会中的存在,是并列着前行的,不被障碍影响行程。

《青春祭》以南山百年教育为背景,以80后樊贝贝这个独特的青春“流浪儿”的视角,揭示青春在社会中的变异和渗透。力求对人物的心理,成长的动态进行探索,从而考虑青年在社会中的定义。这个定义除了教育外,还有他本身的生发选择。可以说,青春本身就是值得敬重的梦想。

然后,社会中的各种差异化,使青春的成长产生变化。青春需要勇气,挑战,还需要鼓励和创造。《青春祭》让更多的时代意识,在作品中追求解放。这或许,正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复杂问题,一个希望和绝望交织的时代,青春小说更需要丰富的想象,不容易被读者一眼看穿。

今天的青年们,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奔腾,更容易表达自我。他们在追求个性塑造和人物解放,密切关注内心世界与人生终极问题,积极思考与自我联系的同时,大量的边界在不停地突破。突破无论是对于现实,还是对于生活来说,都是一种探索,也是打通现实主义的通道。通过文学的青春,逃离成长的困局,使作品擦出了精神的肌理。

《青春祭》里的故事,有很多温厚、闪亮的瞬间。细节往往能够打动读者,也能够对抗创造性的硬度。不同人物,在青春里的角色,栩栩如生。在每个人的血液中,让我感受到它的共享、包容、共生。他们的生存经验,在现实世界中越来越开阔,多元和复杂。理想的信仰,与心灵的信仰,都有开花的地方。

作者:徐春林

责任编辑:只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