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灵魂那双无形的手

2019-09-27 | 军事+来源: 解放军报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空勤家属欢迎执行重大任务归来的飞行员,增强飞行员的荣誉感、自豪感。 刘应华摄

教育无法代替官兵思考,但在对官兵进行适时引导上不能缺位

空军通信某旅警勤连有一个惯例,新战士在警卫分队锻炼一年后,人员将重新调整,部分战士将调到其他岗位。

新兵下连后不久,连长张恒嘉便出了道题“考验”大家:“想不想在咱警卫分队长期干啊?”

战士们一个个豪言壮语,没想到突然有了“杂音”:“我不想留在警卫分队!”

大家顺着声音望过去,身体瘦弱的列兵洪相挺直腰板,回答得很干脆,“我不想当只会站岗的兵。”

训练上不太积极的洪相,思想却很活泛。

19岁那年,洪相去成都打工,凭着勤奋和机灵,很快当上中层主管。他是看了《真正男子汉》真人秀、怀着一腔热血入伍的。然而,下连后他迷惘了,平常干的都是守大门、记车牌、纠风纪的活,这与他的军旅梦想相去甚远。

如何引导这种阅历相对丰富的战士?偶然的一次活动,让指导员张天奇找到了切入点。

连队组织“给父母写一封信”活动后,洪相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这让张天奇很意外。征得同意,张天奇拿到了洪相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

“儿下连后在警勤分队,这里的工作生活比较单调比较累。儿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洪相在书信中吐露了心声。

“人生何为单调?何为累?生活单调和累与否,都取决于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取决于能否置于‘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大背景中去考虑和正确面对。吾儿需知,你在部队历练,家里人是心疼的,但也觉得是应该的。为父当年十多岁尚能离家独自参军历练,相信吾儿更能胜之。”父亲的话语一下子照亮了儿子的心。

“之前连队开展的教育也讲过类似的话,为什么对你触动不大呢?”张天奇问洪相,这个90后战士思索片刻后回答:“我要走的路,一定得自己先想通。”在此后的交谈里,张天奇意识到,父亲的话能打动儿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父子之间有一份浓浓的亲情。

“教育不能代替官兵思考,但在对官兵进行适时引导上,却不能缺位。” 某营教导员辜建刚也有同感,“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给他们打开一扇门,引导他们共同走上精进之路。”

旅政委陈胜也认为:“教育就是向官兵头脑中植入正向的程序,然后等待它有一天自己启动运行。”

去年初,齐志伟顺利选取中士并分配到某连。往上看有老同志顶着,往下看年轻战士能力离自己还差一截,从此齐志伟开始了“佛系”生活。尽管连队干部苦口婆心,鼓励他好好干,齐志伟都是口头上“嗯、嗯、嗯”,行动上“拖、拖、拖”,始终不在状态。

指导员唐永红与齐志伟深入交谈后,发现齐志伟表面上虽显得大大咧咧,心里也渴望得到认可。唐永红说:“我从他眼睛里读出了想要成长的渴望”。

不久,齐志伟被连党支部任命为卫星班代理班长。肩头有了担子之后,齐志伟很快走出了“舒适区”,成长为旅里的训练尖子和带兵骨干。

谁的青春不奋斗?战士在军旅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追求,作为施教者,只有持续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才能进行适时而高效的引导。

大一入伍的上等兵陈景悦到部队后,发现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去较远,索性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学英语上,对连队工作关心较少。

指导员董虹余主动找上门来,与他促膝交谈:“种子只有落地才能生长,你应该转换一下思路,想一想如何用特长促进连队训练。”在连队的支持下,陈景悦报名参加了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软件工程专业的学习课程,开始摸索编写小程序。

短短一年时间,陈景悦考取了计算机等级认证证书,为连队开发编写了一些军事训练软件,还在连队建起软件开发室,带动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有爱的教育不会倚重“套路”,它会用不同的打开方式去唤醒不同的心灵

难以走进战士的心,是许多带兵人曾经有过的苦恼。

张天奇之前也和洪相有过多次交谈,他发现这名战士听得多说得少,态度虽然恭顺,眼里却写着“都是套路”。

“无效教育大都是太倚重套路引起的。”一些官兵直言不讳地说,“施教者有没有感情、用没用套路,我们一听就听得出来。”

“套路用得多了,官兵内心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某旅宣传科科长陈煜棠对此深有体会。

在调研中,有的战士坦陈,最怕一些爱用套路还总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干部,一搞就是彻夜长谈,不管战士心里是否接受。还有战士说,鼓起勇气向干部说出自己求进步的想法,却被用公事公办的态度挡在门外:“你看看,你符不符合条件吧。”漠然置之的面孔让战士“很受伤”。

想走进战士内心,首先自己要敞开内心。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言,“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不会倚重“套路”,它会用不同的打开方式去唤醒不同的心灵。

老兵洪长寿至今还记得,当年的班长和干部就像老大哥一样关心照顾他这个新兵。那一年,家中父母生病,战友们帮他寻医问药。有的战友操心他的婚事,四处帮他打听。点点滴滴都是爱的回忆。“连队真的像一个大家庭,走了这么多年还想它!”

不管时间如何改变,能打开受教育者心扉的永远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施教者自己的真心。

去年底,上等兵小华调整分流到某连。一开始,连队对这个大学生士兵期望值很高,但很快就发现他状态不佳、性格孤僻。

指导员唐永红找小华谈了几次,每一次小华的回答都是“我没什么”“可能最近有点累”“我会注意”,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

唐永红没有放弃,借散步、打游戏、运动等时机,他有意识地接近小华。数次接触后,小华终于向唐永红袒露了心声。

原来,他刚到部队时就把考学提干当成人生目标,并在工作中努力表现。然而,由于性格腼腆,他不敢向连干部表达想法,老单位把考学的机会都给了其他人。来到新连队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小华彻底放弃了考学的念头。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唐永红告诉他,“连队尊重每个人进步的愿望,只要你拿出成绩来,就能获得机会。”这番话彻底解开了小华的心结。

也是从那时起,唐永红的“教育锦囊”中多了个办法,那就是“晚点名5分钟发言”。唐永红说,“就是想给大家营造畅所欲言的机会。”

引导一个战士的人生路,先要进入他的内心。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王攀认为:“教育重在形成一个磁场,让战士感到被需要、被重视、被认可、被信任,从而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施教者的理念与观点。”

相信营区外“师资”的力量,军营政治教育的延伸线悄然加长

一天是军人,一生是军人。

洪相的父亲洪长寿的故事,不仅改变了洪相,也让洪相所在旅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

“大家都开始关注营区外的这些‘师资’力量,军营政治教育的延伸线在悄然加长。”指导员张天奇说。

作为退伍军人,洪长寿先后当过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和治安保卫队长,从1982年起负责村卫生站工作。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换,他的军人本色始终不变。

村里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洪长寿只要接到求诊电话,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寒冬,无论黑夜白天,都会第一时间出诊。

2000年,洪相的母亲生病,家里的开支激增。这种情况下,洪长寿仍将7.5万元的异地扶贫搬迁款让给了更需要帮助的乡亲。

张天奇觉得,洪相能被父亲的话深深打动,除父子情深心无隔阂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从父亲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以父辈为范,只是营区外“师资”发挥作用的渠道之一。军营不是孤岛,军营教育无法脱离社会、家庭。教育要高效就必须获得社会、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教导员何齐康发现战士们平时给父母打电话较少,有一名士官已3个月没和父母联系了。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难道真忙得打个电话都没时间了吗?”周末点名时,何齐康的话让不少人脸红。

之后,何齐康发现,官兵打给家里的电话多了,连队懈怠、懒惰的习气少了。“每名官兵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不论和父母谈什么,交谈本身就能激发这种动力。”

军营的延长就是社会。某旅在开展教育时没有忘记另一些军营外的“讲师”,他们代表着从军营教育受益的群像。

老兵肖洪波服役期间,曾深入汶川地震重灾区保障通信、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演练任务,多年锤炼,让他有了不一般的韧劲和心性。2012年返乡务农后的4年间,他凭借过硬的作风与工作实绩,被选举为村长,联系引进企业,让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肖洪波常会想起老指导员的话:“当兵的过程,就是培养男子汉气质的过程,总有一天,你会感谢今天的坚持!”

士官倪景峰退伍后在某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接触了大量的退伍老兵后,他对部队的教育更加心怀感激,“部队培养了一个好兵,其实就是为社会培养一个好人。”

退伍老兵刘汝光结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妻子来连队看荣誉墙。

刘汝光退伍前所在旅每个连队都设有一面荣誉墙,历次重大任务的参加人员都留名留影,记录着每名战士的成长经历。刘汝光说:“这面墙就是我再出发的起跑线,脱下军装了也要为它争光!”

这些鲜活的事例,如今都被引入当前的教育中。官兵从中看到的不仅是成功与荣耀,他们还看到了军营教育的力量,看到了教育在今天的和明天的自己身上的闪光。

作者:肖瑛 杨进

责任编辑:张博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