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英雄模范人物烙刻时代精神印记

09-30 15:00 | 要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3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韩飏)9月29日下午,北京展览馆观众入口处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市民纷至沓来,为能够在“十一”国庆前夕,见证正在这里举行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下称成就展)”。

成就展全景浓缩在总面积15500平方米的展厅,以年代为序,集中展现从1949年到2019年间新中国走过的70年光辉历程,观众行走其间,如同穿梭“时光隧道”。

展览现场设置了7面英雄模范墙,集中展现新中国发展进程中每10年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包括刚刚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的八位老一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

在1980年至1989年英雄模范人物墙上,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原所长、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位列其中,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因为工作需要保密,整整30年我没回过家。离家时我才30出头,再见亲人,已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感慨道。

1957年元旦,执行任务前的黄旭华经组织批准回老家看望。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29日,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黄旭华作为代表发言,他表示,核潜艇事业是我国国防事业发展的缩影。“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志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在英雄模范人物展板前,不少参馆观众分享着29日上午袁隆平院士在获授“共和国勋章”时的情景,发出赞叹:“了不起,袁院士!”

成就展中,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先后出现3次。第一次是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并于1976年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展板上,还配有一张袁隆平院士在稻田中仔细观察稻穗长势的黑白照片。第二次出现在英雄模范人物墙(1970年至1979年)中。第三次则出现在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上。展柜中,一本红彤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证书”格外抢眼,上面写着:袁隆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特颁发此证书。

获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表示,“我现在是‘90后’,我希望在我百岁之前,实现每公顷20吨的目标。”

成就展中“袁隆平最高奖证书”展柜,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韩飏/摄

展览中,每一块英雄模范人物的展板前,总是聚集着大批观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他们是中国的骄傲。”来自浙江台州的市民齐正一说道。

在谢高华所属的英雄模范人物(1980年至1989年)展板前,齐正一说,作为一名浙江人,谢高华老先生对我们来说,意义深重。

30多年前 ,51岁的谢高华时任义乌县委书记,因为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很多农民吃不饱饭,不得不外出“鸡毛换糖”或偷偷摆摊。在计划经济时代,被当作“投机倒把”的行为。

经过深入调研,谢高华觉得搞活市场符合中央发展商品经济的精神。“义乌的优势就是这支上万人的鸡毛换糖队伍,老百姓生活需要,社会发展也需要!”

“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在一次全县大会上,谢高华“一锤定音”。

1982年9月5日,义乌湖清门市场正式开业,周边县市被“围堵”的摆摊人闻讯而至,小商品市场雏形就此诞生。由此,谢高华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创始人。

成就展中一处背板,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韩飏/摄

在成就展上,时代的精神印记随处可见:一本翻开的雷锋日记写道“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坭村首位女第一书记黄文秀,诉说着生前的庄严承诺“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一处展板背景墙上张贴着15个醒目大字“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

作者:韩飏

责任编辑: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