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与奥地利作家分获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9-10-11 | 青·视野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视觉中国供图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视觉中国供图

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蒋肖斌沈杰群)当地时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Tokarczuk),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彼得·汉德克(PeterHandke)。

因卷入性侵丑闻,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暂停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奖项推迟至2019年与当年获奖者一起颁发。原则上,诺贝尔奖每年颁发一次,但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推迟颁发的情况。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是波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1985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后,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其代表作品有《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评价她是一位“辉煌壮丽的作家”。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创作充满了对神秘和未知的探索,善于在作品中构筑神秘世界,同时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两次获得波兰文学最高荣誉“尼刻奖”评审团奖,4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2018年5月23日,获得2018年国际布克奖。

2017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首次被译成中文版进入国内。这部作品文笔华丽,具有接近马尔克斯风格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是由100多个特写、故事、随笔片段结集而成的一部多层次、多情节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错综复杂的叙事方法带给读者解谜一般的阅读乐趣。

受心理医生的经历影响,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经常探讨个体的梦境或集体的潜意识,习惯用碎片化的小故事组成一本完整小说。她曾在接受访谈时说,写作灵感还来自大自然,“与大自然的联系让我接触到了最深刻的生命本质……我一直认为,自然就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自我’,我们是它不可分割的部分”。

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生于1942年,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1967年,他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如今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他还是电影《柏林苍穹下》的编剧。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曾说:“彼得·汉德克是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从2013年开始,彼得·汉德克的作品《骂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等,被逐渐译为中文出版。2016年,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彼得·汉德克首次来到中国,与中国读者见面。

著名作家、评论家邱华栋是当时彼得·汉德克中国行的讲座主持人,他说自己在1987年18岁的时候就已经听过彼得·汉德克的名字。上世纪90年代初,邱华栋大学毕业刚到北京,有一次遛弯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排演《骂观众》,给他特别大的惊奇感。

邱华栋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说:“如果要在德语作家中挑选的话,彼得·汉德克早就应该获奖了。2000年他就是获奖大热门,当时我就有预测。”

邱华栋评价,彼得·汉德克是非常杰出的戏剧家、小说家,在戏剧上的成就更大,“他是欧洲先锋派戏剧的领军人物,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创造了对戏剧无距离评判的状态”,而他的小说带有沉思风格,“总让我想起托马斯·曼、歌德”。

“彼得·汉德克的作品属于文艺青年的小众书,如《痛苦的中国人》《形同陌路的时刻》等作品,不是讲故事,而是讲一种状态,把对欧洲文化的观察用形象来呈现,有思想的骨骼在里面。”

2018年、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项一颁出,在多家图书电商平台上,两位作家的作品已经处于“预订”状态。

责任编辑: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