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拆迁楼里都有黑民宿,真的管不了吗?| 中青融评

2019-10-14 | 中青融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日前,《新京报》曝光了一系列黑民宿存在的问题。据记者暗访发现,北京有部分所谓的民宿,藏身于拆迁楼中,有的是厨房改造,一个简易珠帘便是隔断。在网上平台里,一个虚拟房源,不到一天时间也可被审核通过、上线营业,好评和收藏量均可花钱购买。

近年,民宿产业规模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各种乱象也随之而来。一些缺乏安全保障与准入资质的房源,也加入了这场追逐资本的游戏,政府部门的监管也不到位,尽管2017年发布的《北京市旅游条例》中有部分对民宿的规范内容,但北京市级的《民宿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监管力度不够。这就给一些钻空子的人可趁之机,给广大消费者带来财产与安全上的巨大隐患。

民宿乱象难以解决,相关法规出台缓慢,的确有现实的困难因素。其一,民宿不等同于宾馆,很多房东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民宿,监管部门清查个人住所的难度,远远大于对酒店的监管难度。一个城市,有几所宾馆,分别在什么地方,是什么级别,营收状况如何,老板是谁,开业时间多久,等等,监管部门对此大多十分熟悉,即便信息发生变化,也很容易了解信息动态。但民宿与之不同,它们大多隐藏在居民小区里,甚至农家小院里。据记者暗访发现,一些民宿甚至开在拆迁楼里,安全系数极低,但因其价格相对低廉,还是能吸引人入住。这些黑民宿隐蔽性高,很容易逃脱监管部门的安全检查。

其二,民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涉及旅游、消防、公安、卫生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如果不能由政府牵头来配置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恐怕就会出现监管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效率低下,难以解决问题。比如,一个对宾馆服务不满的旅客,可以直接投诉,不少宾馆都属于连锁品牌,它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名誉,也会比较重视消费者的意见。但是,误入黑民宿的旅客,多数情况下投诉无门,甚至不知道向谁投诉。

而且,民宿产业伴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而壮大,很多消费者过度依赖线上平台的评价来选择入住民宿,但线上评价的真实性却令人怀疑。实际上,很多消费者对民宿的信任,基于对线上平台的信任,往往是平台推荐什么,消费者就会优先选择什么。因此,即便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乏力,线上平台也必须担起审核责任,严禁缺乏安全保证的黑民宿混入其中。要知道,比起个别黑民宿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线上平台理应更注重品牌效应,平台上出现了黑民宿,也会严重损害平台的名誉与利益。

事实上,当民宿老板、线上平台与监管部门实现有序关联后,形成“监督—整改—再监督——再提高”的良性循环后,才会让民宿市场发展更加健康,消费者体验也会更好。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是可以实现共赢的,千万不可为了蝇头小利而影响这个新兴行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黄帅

责任编辑: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