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金秋的三天》揭开老龄化社会“痛点”

2019-10-16 | 舞台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日前,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上艺戏剧社联合出品的原创现实主义话剧《金秋的三天》在上海开启首轮演出。该剧选取当下老龄化社会进程中老年人生活这一热点题材,通过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跌宕曲折的戏剧故事,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新时代赡老、养老的现实画卷。


一家遭遇生存危机的民办养老院,一群渴望在喧嚣的都市中求得关爱、共度余生的老人,一场海归精英的自我救赎,一个发生在重阳节前3天的故事,“亲老大戏”话剧《金秋的三天》折射出的是21世纪老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

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祖平希望通过这个剧,强调“要讲道理”这一根植于上海海派文化土壤之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现代文明社会的运行原则。导演、原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龙俊杰则力图通过大量的细节设计,突出鲜明的时代性,给观众呈现明亮、清新、大气和诗意的上海现代都市生活景象。


剧中,在美丽园养老院一番和谐景象的背后,这家人见人爱的养老院却面临着突如其来困境:银行天天来电提醒雷励,离他归还银行抵押房贷的日期还剩最后三天。如果逾期,公寓楼将被拍卖还贷。雷励一心投入的养老事业岌岌可危,老人们的养老乐园随时都可能失去。雷励的资金链发生了问题,他只能和岳父母商量抵押他们唯一的住房。这一被设置的特定的戏剧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民间养老机构遭遇资金短缺、商业拆迁以及护工短缺等各种困难,难以为继的情况时有发生。美丽园养老院面临的困境非常具有典型性。

国家民政部早在2000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针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优惠政策,然而,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项具有公益属性的养老产业的发展,仍需要有更大的社会各方面和政策执行面的支持,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

如何让老年人获得更多的关怀,已成整个社会的课题。《金秋的三天》系文化部2016年剧本扶持工程剧本,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并获得第29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据悉,《金秋的三天》是成立仅3年的上海上艺戏剧社推出的第三部现实主义话剧。这家民营剧社在过去两年里已成功创作3部以上海故事、上海文化为题材的原创精品话剧力作,其中《生命行歌》和《许村故事》两部大戏有4位演员今年获得了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上艺戏剧社是由上海戏剧学院历届校友创建的。在致力于海派原创舞台剧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这家民营剧社联手上戏这座戏剧高等学府,积极引入学术资源,使剧目在艺术性、专业性、精品化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以《金秋的三天》为例,编、导、演、舞美分别由上海戏剧学院校友组成。除了编剧孙祖平、导演龙俊杰之外,一批德高望重、年逾80高龄老艺术家倾情加盟,成为本剧的一大亮点,包括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毓芝,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安振吉等,其中郑毓芝、安振吉、杨保龙、吴尔朴是上世纪50年至70年代毕业于上戏的校友,主演孙思瀚90年毕业于上戏表演系,长期活跃在影视艺术圈;同样毕业于上戏,活跃在戏剧舞台、银幕屏幕上的实力派演员荣蓉、韦力、厉冰等也担任本剧主演。他们代表着上戏三代演员。(文化副刊部编辑)

作者:王烨捷

责任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