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在中国”摄影展在京开幕

2019-10-29 | 视觉+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0月28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在中国”摄影展现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孔斯琪/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孔斯琪)10月28日,由瑞士摄影基金会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在中国”摄影展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于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展出了两位杰出摄影师瓦尔特•博萨德和罗伯特•卡帕的170余件摄影作品和文献、影像资料,全面展现了1931-1938年的中国风貌。

瓦尔特•博萨德是《柏林日报》、《图片邮报》和《生活》等重要杂志的记者,曾经在中国生活和旅行8年,并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无偏见的专家扬名在外。罗伯特•卡帕则是当时声名远扬的战地记者,他把中国人民对日军的抵抗看作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平行运动,期望能在前线捕捉到振奋人心的报道。


阿格内斯·斯梅德利,瓦尔特·博萨德,罗伯特·卡帕和埃万斯·F·卡尔松(从左至右),阿奇博尔德·T·斯蒂尔/摄。

© 阿奇博尔德·T·斯蒂尔(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瓦尔特·博萨德和罗伯特·卡帕既是好友,也是竞争对手,不约而同地报道类似的事件、洞察相同的战争画面,然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博萨德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多次亲身远行考察了解中国,曾长期居住在北京,浸染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而罗伯特•卡帕是怀着理想主义愿景来到中国的,他在中国仅仅停留了几个月。作为一位流动摄影工作者,他的拍摄任务充满困难,因为他是影片团队中的一员,而这个团队被国民党持续地监控。他总是感到自己的才华被束缚,即便如此却还是记录了大量令人震撼的故事。


1938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瓦尔特·博萨德/摄。

© 瑞士摄影基金会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当代历史档案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1938年,《观看中日空战的人群,汉口》,罗伯特·卡帕/摄。

© 美国国际摄影中心 / 玛格南图片社(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第一次国民大会和日本占领满洲(1931年)、西北探险(1933 - 1936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1937-1945年)、农村动员(1938年)、延安之行(1938年)、罗伯特·卡帕和瓦尔特·博萨德——来自汉口的平行报道(1938年)。这些影像作品表现了日军长期轰炸下即将沦陷的城市,还原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悲痛历史。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2020年5月3日。

作者:孔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