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仲裁助力解决跨国商事纠纷

11-12 13:37 | 创业+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8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中国与各国间贸易往来、产业合作不断深入。

如今,当这个“源自中国,属于世界”的倡议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如何应对不可避免的跨国商事纠纷成为各国共同的关切,国际仲裁由此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助力贸易、投资、金融与基础建设的重要角色。

从不被知晓到共同探讨,越来越友好的仲裁环境正在中国形成,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将能够选择中国仲裁机构,维护对外投资利益。在追求互利共赢的今天,中国也正向世界经济发出对接仲裁规则、沟通政策的真诚信号。

争端与仲裁不再是讨论禁区

回想5年前在大学研讨会上讨论“一带一路”的情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委)仲裁院副院长谷岩记得的一个细节是“不能讲纠纷”。5年后的11月7日,在“一带一路”仲裁机构高端圆桌论坛现场,他发现纠纷与争端不再成为禁忌,大家能够专注于讨论仲裁在解决争端上发挥作用。

“20多年前在中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仲裁是干什么的,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了解了仲裁,也接受了仲裁。”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副总裁、总法律顾问于腾群坦言,他们和合同对方谈判签约时,都首选仲裁作为解决贸易纠纷的方式。中国中铁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入项目建设,目前,该集团也是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机构。

“我们期待仲裁机构能更好地满足我们这些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的企业需求,能更好地解决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不少企业代表在论坛上表达了对仲裁机构的期许,出席论坛的仲裁机构代表也希望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相应的仲裁机构能够成为国际仲裁的枢纽或中心。

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贸仲委副主任卢鹏起看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国际经济交流与活动日益频繁,跨国商事纠纷也将不可避免地增多。

目前中国已经与137个国家及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197份,遍及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大洋洲等地。2013年-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与有关国家共建了8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国际仲裁中心的NikolausPITKOWITZ用“交通运输”概括本国在“一带一路”中主要参与的项目类型,“比如中奥电动汽车港湾是非常重要的合作项目,长城汽车也在奥地利成立了自己的中心。”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带来了推动经济进步的机会,不仅涵盖了工程,还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建设中)无疑会产生一些争议,所以双方要有信心去了解有效的机制,去解决争议。”澳大利亚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GeorgiaQUICK坦言。

选择仲裁的中国企业

不少国家和仲裁机构把“一带一路”倡议当作一个重大机会。实际上,积极参与建设的中国企业也在其中得以转型升级,迎接挑战与机遇。

参与过国际仲裁事务的北京市金阙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孟霆发现,之前提到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或共建,都会想到便宜与性价比等特点,“但现在更多看重的是人员和技术”。

就“一带一路”建设而言,我国企业在基础设施项目方面投资占比最高。2013年-2018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

“不仅需要吸引外商企业投资,还要关注如何去保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利益。”针对我国国际投资现状,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蒋成华认为,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出于平衡状态,在某些年限我国对外投资甚至超过了外资对华投资的总额。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总法律顾问秦玉秀以中建为例,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给公司带来的变化。这个将业务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公司,在过去主要负责的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但现在除了这些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大量协助业主融资的项目。

“像原来传统基础设施的建造,我们要面对的是技术的复杂性,包括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等,但现在我们还要面临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秦玉秀说,各种因素的叠加增加了风险,也增大了发生仲裁或选择诉讼的可能性。

对此,于腾群也有同样的感受,当中国中铁在处理比较复杂的重大的基础设施争端时,仲裁能够提供相对专业的人来担任仲裁员,如建筑领域、金融领域,“仲裁的专业性为相对客观公平地解决纠纷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保障”。

实际上,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投身“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企业来说,沿线国家不同的法律体系也成为不得不选择仲裁的原因之一。

“比如说中国投资常见的投融资项目,在有些国家的法律上得不到保障。而仲裁就起到了先行作用。”国家开发银行法律合规局局长白映福说。

对接规则推进全球治理结构构建

在仲裁界,今年8月,46个国家签署的《新加坡调解公约》确立了有关国际争议解决的一般原则,约70%的签约国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签约国代表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和一半的经济”,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首席执行官CHUANWeeMeng认为,该公约产生的和解协议,对发展和谐的国际经济关系、增强国际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加坡调解公约》落地中国的过程中,11月7日发布的《北京联合宣言》更为仲裁机构间仲裁规则的对接提供了方向,为仲裁机构在全球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据贸仲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透露,在《北京联合宣言》的框架下,贸仲委将以仲裁理念融合、仲裁经验交流为纽带,共同探索仲裁、调解、诉讼等争议解决方式的不同优势与衔接性,推动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在全球范围的广泛适用。

“《北京联合宣言》实质上是推动中国本土的法治化建设,推动各沿线国家规则和法制的对接。”白映福说,如果没有政策上有效的沟通,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都会碰到困难。

在王承杰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方案,而贸仲委要做的正是积极推动国际仲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涉外仲裁机构,成立63年的贸仲委共审理各类仲裁案件4万多件,仲裁案件当事人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裁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承认和执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敬东则从司法角度分析了目前国内友好的仲裁坏境。“今年世界银行有关营商环境的报告中,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大幅提升。这其中仲裁是一个重要指标”,他认为,司法对仲裁的支持将有助于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的国际营商环境。

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开辟更多空间,给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仲裁将在提升仲裁服务营商环境优化能力、推动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与国际仲裁界携手推动仲裁事业发展,服务世界经济稳定繁荣。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