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他书写迁徙者的小小史诗

2019-11-17 | 悦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古代中国人为何选择不同的迁徙方向?他们的行走又如何形成我们今天的模样?迁徙是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反映着先辈的战争与流亡、生存与遭际。熊育群新书《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熊育群的文化散文集。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都与历史的大动荡联系在一起,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古老中国的人口沿着不同的方向流动,形成今天的人口分布图。作者行走在今天的中国,感受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追溯发生过的历史,遥想先辈的生活,穿越中华大地上历史文化的烟云,拾起散落中国大地的文化因子,集成此书。

熊育群说:“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寻根,有家族意识、姓氏文化。我们一方面要奔出去,但是情感深处要寻根认族。我们对祖先生活的怀念,体现在生活中一些小的细节里。这种情感上、灵魂上的依托,对现在生活的影响非常深刻,这打动了我,去写这样一本关于迁徙的书。”

(左起)陈晓明、李敬泽、熊育群、何向阳

在新书发布会上,著名评论家何向阳说,从人类学的广阔视野看,我们都是移民,每个人的血液当中,都有从历史带来的祖先记忆。迁徙构成我们民族固有的活力,也构成了民族的融合与交融。从故乡到他乡,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血脉之间的关系。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谈到,任何一个民族,特别是具有文明史的民族,一定有深刻的迁徙冲动和迁徙经验。《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从文学的角度,保存了人类个别和具体的经验。迁徙是浩浩荡荡的大历史中的一个运动,而且是无声的运动。每一群迁徙者都是传奇,甚至每一个迁徙者身上,都蕴含着一个小的史诗。熊育群把一个个村落的故事写下来,扩展了我们对于民族历史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认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有事实性的体验和感悟,这本书也可以被称为“人文地理学”。“他不仅记录历史,更重要的描写是今天的人在迁徙之后的生命状态。这本书有很丰富的人文地理学知识,有精彩的人口历史学场面。”

熊育群,端午节出生于汨罗江畔,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广东文学院院长等,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等,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罗马的时光游戏》《路上的祖先》《雪域神灵》,摄影散文集《探险西藏》,文艺对话录《把你点燃》等20部。作品在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匈牙利、以色列、日本、英国等国翻译出版。

作者:蒋肖斌

责任编辑:李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