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画进“风景”

2019-11-19 | 中国青年作家报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很多人都说人生像是一段旅途,世间有很多风景等着我们去路过,或人、或物、或存在、或想象。

景之美,不仅在于欣赏时的舒适感能从眼睛萦绕至心脏,或许更在于藏在每一帧景色里的记忆往事。

存于我心中的那道景,还得从脚下的黄土地慢慢讲起。

退伍不久,我带着父辈的期许成为了一名铁路职工,12个年纪相仿的年轻汉子同我一起,组成了一队工作在偏远深山中的高空“铁道兵”。

日常工作的种类不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徒步的设备巡视,每隔几天都要按计划走完既定的设备里程,查找排除潜在的隐患。

一年又一年,走过一遍又一遍,这段不算太长的路,哪里都是起点,却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由于分管设备在6米以上的高空,工作状态通常是“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虽说头抬得很高,但我的心始终紧贴着脚下的土地,紧贴着土地上的那片景色。

时常在想,如果脚印能够被大地所记录,那么这段股道旁道路,怕是早已被我们走出了一部“当代版”的《朝花夕拾》。不同于鲁迅先生笔下充满浪漫主义的回忆,这是铁路人用双脚丈量出来的朴实故事,每一章节都在平淡与写实中感同身受。

在这条普通的铁路线上,我所发现的美,远不如此。

清晨,绵长的铁路犹如一幅张开的巨型画卷,两条钢轨贯穿中轴,成为大自然下笔的标尺与基准,太阳总是不需要吩咐就泼墨出一派潮红,头顶上的银色接触线盘旋在蓝天中,轻易的拉近了白云与道砟的距离。

这本是一幅安静且颇有韵味的景象,却在一声集合的铃响之后,被火车与铁路人忙碌成了一幅绝美的动态图。

年轻的汉子们分立于不同的岗位,一件件蓝色、橘色、黄色的工作服如同跃动的音符,在股道上弹奏出一曲劳动者之歌。

时不时飞奔而过的绿皮列车,将这些五颜六色的身影统一串联,捎带着铁路人誓保安全的炽热红心,汇聚成一道名叫“坚守”的七色彩虹,闪耀着飞奔向下一个远方。

这是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我是发现人,更是亲历者。

比起文字、图画,人的眼睛才是最好的景色接收器。为了读懂这平凡中的美,我将自己摊成宣纸,让岁月前来点苔。

秋分已至,夏日的余温尚未消除,天气预报也还在时不时提醒着防暑的相关事宜。

直到眼睛里飘进了第一片落叶,那抹亮黄色在第一时间通过视网膜告诉大脑:秋天,它真的来了!

我所工作的地方位于宛东腹地,不同于高铁穿城而过的繁华,这里的铁路线大部分依附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偶尔三三两两的土房,成为证明人类活动过的原始线索。

这里的景色简单至极,蓝天、树林、麦田,像是被时间打翻了色彩盘里洒出来的一片片不规则纯色画渍,没有轮廓,无需勾勒,却总能被“劳动”二字定义出不尽相同的美丽。

春种,夏收,秋耕,冬忙,一望无际的田野好似一幅巨大幕布,每一天都在实时上演着名为“更迭”的巨幕电影。

在这里,农民、机械,甚至麦穗上的秋虫都是“本色”演员,在大自然给予的特效面前,他们共同演绎出了中国人对于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伴随呼啸而过的列车,我在股道间奔忙,面前的一道防护网栅将自然属性与工业文明有机隔开,如同过久了的好日子,这副景象和谐得令人赞叹。

每趟火车都载满了期许,拉长的汽笛声为小麦安静的光合作用加进了一丝充满活力的协奏曲。作为自然的回赠,那秋收的火热场景让奋斗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灵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

就是这样,人类努力追赶着科技,但是任谁都不能将脚下的稻田剥离土地,股道旁这片最“自然”的景色,永远都会在人们日益多元的审美观里留有一方最干净的余地。

进入秋季,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总能感觉景色里到处都充满了力量。

日头不减,阳光攥紧了最后一份热情把铁轨亲吻的锃亮。脚下的道砟簇拥的又紧密了一些,火车一过,他们在不规则的跳跃中更显棱角。迎着列车,我也将身体挺的更加笔直。

目光穿过防护网栅,铁路的另一边,收割机不知疲倦地跑着、叫着、翻滚着,麦田里面的农民难掩丰收的喜悦。此时此景,黝黑才是皮肤最为酣畅淋漓的选择,那是再多化妆品也涂抹不出来的美丽颜色。

从责任田到铁路线,劳动者滚烫的汗水砸在脚下这片黄土的缝隙中,沾满了泥土的芳香。

不远的地方,火车仍旧在一刻不停的奔跑着,走过许多城市,经历不同风景。

而我,总会在汽笛消失的前一刻,将自己“画”进这平凡却又朴实的美景之中,一遍一遍,不能自已。

作者:李文东

责任编辑:龚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