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座港口的“消失”与重生

2019-11-27 | 微光来源: 守候微光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第二届“港口与影像”展览现场。孔斯琪/摄

孔斯琪/文

自古以来,港口就承担着交通贸易枢纽的角色,天南地北的人群带来的多元文化造就了港口城市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港口不断变化其职能,或因原有功能的削弱而面临着被取代的命运。

近日,一场以“消失的港口”为主题的影像展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举办,7位摄影师从不同角度出发,记录了那些面临转型的、变化中的港口城市,回溯了因新生港口文化兴起而逐渐消失的旧日记忆。“港口”这一因特殊地理位置而独具意义的命题,随着时间、空间的轴线展开,被赋予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作为“港口与影像”计划的第二期,此次展览进一步扩展了港口的定义,涵盖的港口除了天津、青岛、福州马尾港、上海洋山港等海港,还有作为沿江和内河港城的重庆和宜昌。此外,还包含了一座国际港口——日本横滨港。

当观众走进展厅,最先注意到的是灰色的石膏板展墙。未经任何修饰的石膏板保留着原材料上的标尺刻度,让人联想到码头建筑上的水位线。展览并未设置固定的参观路线,不同摄影师的作品被包裹在5个半开放式的展墙内,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进入不同展览空间的顺序,观展过程更具体验感和灵活性。

从博物馆四层的旋转楼梯俯瞰展厅。展览由一个弧形展墙和四个圆形空间组成,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参观顺序。孔斯琪/摄

展墙保留了石膏板上的标尺刻度和铁钉。孔斯琪/摄

参与展览的作品中,有从个人经历或体验出发的叙事型影像,也有结合了大量文本材料、历史文献的研究型作品。木格的《朝天门码头》作为传统纪实摄影作品的代表,展现了摄影师自2013年至今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拍摄的环境肖像和日常景观。朝天门是重庆最古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码头,不仅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还是一处历史遗迹和远近知名的商圈,形形色色的人群聚集在这里。伴随着三峡蓄水和码头本身的改造,这些照片记录了人们生活状态的微妙变化。

木格,选自《重庆朝天门》系列,2004年-2019年。

石真的《月亮去哪儿了?》则从自身的家庭记忆出发,寻访了其祖父母生活过的城市青岛。老人手中的家庭相册,废弃海边小屋里敞开的窗户,被藤蔓和植物覆盖的老房子,青岛港堆叠成山的集装箱……这些照片中饱含着细腻而复杂的情绪,镜头中仿佛静止于私人记忆里的城市,却又与历史和现实存在着若有似无的关联。

石真,选自《月亮去哪儿了?》,2019年。

唐小松的《轻舟》以8个不同的作品单元呈现了他眼中长江上的重要港城宜昌。作为三峡深山中出生的孩子,唐小松的作品同样从故乡、亲人和个人记忆出发,并将宜昌的地缘文化与诗歌、绘画、历史文献相结合,延伸出对民族内在特质的思考。

唐小松《轻舟》展览现场。展厅的中心是唐小松儿时家里的沙发,他高中时因三峡移民搬家,沙发被送给了外公。孔斯琪/摄

陈旻的《朝朝长长》和藤井良雄的《代号186-解冻记忆》分别展现了两座曾在近代特殊历史时期中充当着关键角色的港口——福州马尾港和日本横滨港。

作为展览中的研究型作品,两位摄影师都首先对港口的历史进行了回溯和梳理。其中,《朝朝长长》通过照片、文字采访、影像和装置,呈现了如今正在转型中的福州马尾港,以及这里的人们如何与变化中的港口建立新的关系。《代号186-解冻记忆》则着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横滨港的一次代号为186的空袭。这次空袭烧毁了横滨市的大部分地区。藤井良雄为事件亲历者拍摄肖像,并以他们记忆中珍贵的物品作为拍摄元素进行再创作,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反思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伤害。

藤井良雄,选自《代号186-解冻记忆》,2019年。

*藤井良雄的作品计划于2021年第三届港口与影像展览期间展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位摄影师的创作中,采访对象的口述都成为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朝朝长长》中,陈旻选择了四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马尾人,他们分别从自身的职业和经历出发,讲述其眼中马尾港发展演变的故事。在《代号186-解冻记忆》中,藤井则呈现了三位横滨空袭亲历者的自述。这些个体的真实记忆串联起作品的线索,帮助大众再次咀嚼、思考图像中的意味。

陈旻《朝朝长长》展览现场,照片旁边贴着四位马尾人的口述。陈旻的采访对象包含了福建船政学院的老人、原马尾造船厂的船舶设计师和两位诗人,他们从不同层面讲述了自己与马尾的关系。孔斯琪/摄

作为唯一不是拍摄自己故乡的作品,《您受累,请问天津还有什么好玩儿的?》是摄影师何博以游客般的心态对天津这座港口城市今生前世的探索。曲艺、相声、赛马、跳舞……何博将天津历史上颇具特色的娱乐种类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制作了四个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模块,充满互动感和趣味性。

何博,《天津,2012年8月22日》,“七种蹄印”系列,以蹄印标注出清末至民国时期天津七个赛马场地点。选自《您受累,请问天津还有什么好玩儿的?》,2018年-2019年。

《邓懿 1935年(化妆:王艺萱)》,“肖像·下:复制”系列,何博选取了9名在天津工作、学习、生活的青年女性,让她们给20世纪30年代《北洋画报》上的天津知名女性照片的面部”化妆“——护肤品和化妆品都是她们当天自用的。选自《您受累,请问天津还有什么好玩儿的?》,2018年-2019年。

吴鼎的《洋山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上海洋山深水港智能化码头上的集装箱,以另一角度探讨了港口的未来形态。洋山深水港是世界最大的海岛型人工深水港,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和枢纽型工程。画面中,这座能够自动化装卸货物的码头似乎毫无人类活动的痕迹,只有整齐的集装箱昭示着模块化时代的高效和秩序。

吴鼎,选自《洋山港》系列,2019年。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港口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融合了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的集合体,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记忆和情感。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港口的消失更像是一种隐喻。就像参展摄影师陈旻所说的,“随着马尾造船厂的搬迁,这里将会变成一个旅游文化中心,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我觉得有必要急迫地记录下这一切,哪怕是粗糙的影像。”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他们用影像追溯历史、记录当下或向未来发问,让这些濒临消失的港口在镜头下获得重生和延续。

作为一个延续的项目,策展人何伊宁已经在为2021年第三期港口与影像展览物色新的拍摄地和摄影师人选。在港口的选择上,下一期将更加开放,涵盖如黑龙江、云南或新疆等地的内陆港口;人选上将依然以港口当地出身的摄影师为主。何伊宁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摄影师能够以不同的身份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与家乡建立起更深厚的联系。

编辑 | 曲俊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作者:孔斯琪

责任编辑:曲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