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襄阳医院一线执勤青年特警:也会害怕但这里需要我们

2020-02-05 | 焦点新闻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湖北省襄阳市3542医院值守的特警队员,三名特警队员皆是95后。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逸鹏摄

中国青年网襄阳2月5日电(记者 刘逸鹏)郑从武已经把自己的被子从湖北省襄阳市特警支队驻地的宿舍抱进襄阳市妇幼保健院的临时备勤室整整5天了。

“1月27号,开始在支队备勤,不能回家。1月31号,进驻医院,现在家就在我驻守的医院对面,不到100米的距离,但还是不能回去。”已经10天没有回家的郑从武觉得自己不能离开岗位,同事们也觉得不能离开老郑。

郑从武进驻的湖北省襄阳市妇幼保健院是襄阳市区8所疫情定点救治医院之一。“这里都是新生儿和产妇,感染风险更大,特殊情况不允许我离开岗位,而且和我一起驻守的同事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应急经验并不丰富,我一直在这儿,自己放心,他们也安心。”

2月4日晚,记者先后实地探访了襄阳市市区的4所疫情定点救治医院,走近这群年轻的守护者。

这是青年力量的坚守

1月31日,为进一步落实湖北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襄阳市市委、市政府要求襄阳市特警支队与基层公安协同联动进驻医院,24小时保障医护人员安全、保证有序就医秩序。当日17时,从街面快反、武装巡逻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疫情查控卡点等岗位抽调的96名特警队员,编成8个应急处突武装备勤组,正式开赴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记者了解到,前往医院一线的96名特警队员,超过一半的都是90后,平均年龄不到35岁。为了避免加剧院区内患者的心理压力,一线的特警支队队员一般都在院区大门与就诊楼的缓冲地带进行值守,护送病人的救护车与自行前来就诊的患者都会从他们面前经过。

这些天,随着前来就诊的患者不断增加,情绪不稳定、不愿意配合收治的情况时有发生,如遇到紧急情况,特警队员们还需要进入隔离区进行协调疏导。截至2月4日,共处理紧急情况已经10起。

已经有14年警龄的郑从武,是一线队伍里的“老人”,他对这群年轻人说的最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

特警队员的护目镜蒙上一层水蒸气。中国青年网记者刘逸鹏 摄

扛得起装备的重量,耐得住身体的负荷,担得了人民的信任

95式5·8毫米突击步枪重7斤,防弹背心重7斤,头盔重4斤半。每天携带近20斤的装备负重值守8个小时,1997年出生的徐弘扬已经开始习惯每天卸下装备脱下简易防护服后湿透的警服、疲惫的颈椎与双肩。

由于医护物资紧张,除进入隔离病区以外,大部分在一线值守的特警队员都选择穿最简易的棉纱材质防护服。防护服表面的触感就像一朵朵被撕扯开来的棉花缝合在一起,轻薄得可以清晰看见特警队员身上的警服,唯一可以起到全防护作用的是队员面部佩戴的全护护目镜。

“最难受的还是耳朵和眼睛。”为了保证防护效果,护目镜必须紧紧贴合鼻翼两侧,护目镜上宽度在3厘米左右的黑色松紧带必须紧紧压着耳朵,装备重量带来的身体负荷哪怕不进行剧烈运动,仍然会止不住的流汗,8厘米宽的镜片上不出一分钟就会蒙上一层水蒸气。

徐弘扬告诉记者,那种感觉就是,耳朵最开始痛得不行,一会儿就没什么感觉了,眼睛就像一直在“蒸桑拿”。

谁都会想家,谁都会害怕,可这里需要我们

1月31日进驻医院的特警队员们实行三班轮换制度,可徐弘扬还是没什么机会跟家人通上几次电话,“很多时候换班回到支队就已经是深夜,家人都休息了,每天通话既会让家人担心,又会使自己分心,能通过微信报个平安就行。”

同样不敢给家里人打电话的,还有1996年出生、家在重庆的女特警队员杜姣,今年是她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想家是肯定的,可这里更需要我。”杜姣对大年三十的印象就是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的凌晨1点,中间只休息了2小时。“白天先在襄州火车站负责检测出站人员体温,晚上又在市内备勤。”

2月4日19时,记者在襄阳市3542医院见到杜姣,距离大年三十已经过去了11天,这段时间里她只休息了两天。到现在,杜姣的家人都还不知道她早已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不敢说,怕他们担心。”

一线特警队员的简易防护服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中国青年网记者刘逸鹏 摄

特警队员柴经纬比杜姣还要小一岁,2019年从警校毕业的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1月31日下午17时,接到开赴医院一线的紧急通知,十分钟后,柴经纬便坐上了驶向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汽车,她主动提出要去值第一班岗。“因为我所在的五大队总共有21名队员,其中14名都是女队员,我是警校的毕业生,又是分队里最小的队员,身体素质好,我觉得该去,也必须去。”

“最初没有想过害怕,毕竟选择了这个职业,可当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抬着患者从你面前经过时,你才会意识到原来危险离自己这么近,那时会有一些担心。”柴经纬清晰记得第一班岗的场景。“第一次感觉到责任,医护人员在医院里守护人民群众,我们就在外面守好这道‘防护墙’。”

柴经纬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因为在武汉工作,年前自愿留在武汉,自行隔离,没能回襄阳过年。自己最近一次见家人还是除夕的中午,匆匆吃完饭就归队了。“我爸哪怕自己身在疫情中心,每天还会记得给我发微信提醒我注意防护,我在担心他,他在担心我。”

一线没有年龄大小,一线没有身份区别

还不满22岁的董凌是这次驻守一线的96名特警队员中最小的一名,1998年出生的他,才参加工作4个月,脸上还没有褪去稚嫩,可面对任务,他没有一丝退却。在前往自己负责的襄阳市中心医院值守之前,董凌一直在襄阳西高速路口卡点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除夕夜就是在高速路口度过的,没能回去和家里人吃个年夜饭。”

记者见到董凌,从除夕夜到2月4日的这11天里,他只休息了一天半。董凌觉得这次该轮到他保护大家了。“我相信穿上这身警服,每个人都会这样选择。”

除了特警队员,配合一线值守的还有基层派出所民警与辅警。1993年出生的郝思源就是辅警队伍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有任务就要顶得上去,这里是一线,这里没有身份的区别。

这群年轻的力量正在一线肩负着属于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唐红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