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武汉医疗队员日记:“进舱”前穿上尿不湿、加厚的秋衣裤、手术衣……

2020-02-12 | 焦点新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编者按:这是赴湖北医疗队员从武汉发回给中国青年报的日记,记录了一线真实的工作状态。在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舱”前不敢多吃也不敢多喝,他们穿上尿不湿、加绒加厚的秋衣裤,再穿上手术衣。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让他们心生敬佩,一位医生连续上班22天,3天一个夜班,下夜班就自我隔离。

每次“进舱”前不敢多吃也不敢多喝

2月11日

今天又“进舱”了。凌晨6点准时起床,做准备工作:穿上尿不湿,穿上加绒加厚的秋衣秋裤,因为方舱医院没有暖气,再穿上手术衣。

在餐厅吃了一个鸡蛋,喝了一杯奶,每次“进舱”前不敢多吃,也不敢多喝,因为一工作就是6到8个小时,甚至更久。

护理部李星副主任带领我们一行8名护士负责全舱1500余名患者的药品、医疗器材、生活物资的供应和门诊筛选统计工作,不停地发放统计、协调、申请搬运,工作量之大已经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概括的。我们尽一切可能保障患者在舱内所有需要,因为他们已经不易。

重重的隔离装置让我们呼吸困难,护目镜也早已被雾气所笼罩,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淌下来,一眨眼、一张嘴就是咸咸的汗液。我只能把步伐、语速稍稍放慢,但仍不敢停下工作。我们咬牙坚持,因为进入方舱的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从进入武汉开始,我们代表的就是河南人民,要为急需帮助的武汉人民贡献力量。

作者:赴湖北医疗队员、郑州大学一附院护士长周纪妹

连续22天每天上班,3天一个夜班

2月11日

累吗?身体累,心也累。我是一个干不来家务的人,现在每天要洗澡30分钟以上,洗手洗成强迫症,衣服天天换天天洗,房间每天擦拭表面消毒……

但是说起累,我们比武汉当地的医生差远了。他们可是从1月底到现在持续工作的。第一次夜班,我跟一起上班的丁医生闲聊几句,他个子不高,话不多,双眼布满血丝。他说自己是广西人,武汉大学毕业,连续22天每天上班,3天一个夜班,下夜班就自我隔离。

我们当然有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在前线认真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我觉得最值得钦佩和爱护的医疗岗位,必须是护士。我们医生查看完病人做完操作可以在隔离区以外处理医嘱记录病程,护士是24小时不间断持续待在病房照顾患者的人。纵使要轮班更换,但是因为隔离病房设置的原因,各种岗位都在急剧缩减,所以护士身兼数职:发开水,发饭,打针,输液,做床旁心电图,做血气分析,测生命体征……

在这里的人要叫战友了,每天穿脱防护服互帮互助,上下级或者医护间的距离被显著淡化。拍个照片,做个视频,在防护服上写上加油鼓励的字,这些珍贵的时刻,不管将来何时回想起,都会是难得又美好的回忆吧。


作者:赴湖北医疗队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医生基鹏

一个小时内收完14个病人

2月11日

在武汉的第四天,天气仍然湿冷。

2月10日是我们首次实战,姐妹们互相检查防护服、护目镜,进入病区。离下班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发热门诊送来32个病人,我们小组5个人加上协和医院本院两位老师,互相合作一个小时内收完14个病人,但由于工作模式和电脑系统和中山一院有不一样的地方,再加上穿防护服缺氧,所以需要继续学习适应。

2月11日,我们已经迅速整理出工作流程,各自分管病人,有团结有合作,给病人喂饭,协助床上大小便,输液,监测生命体征。一位病人说,“你们护士都很好,你比我女儿才大4岁,辛苦了”。我心里暖暖的,价值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伟花上班一个小时后想吐,但是自己还想坚持。后来憋得脸色发紫,后来下楼梯的时候吐在了口罩里。小姑娘还在内疚没能继续上班,给同事们增加工作量了。组长说我们这组平均年龄最小,但个个敬业。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作者:赴武汉医疗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陈园园

脱下隔离服时,都像刚从水里出来

2月8日

今天是我来武汉协和医院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也是我37岁生日。

昨天下午班的医生收了十余位病人。6个医生脱下隔离服时,都像刚从水里出来,全身湿透了。我们一接班就陆续来了7个病人。我们这一组根据先前的经验,接班时分成两组,第一组医生先进去收治病人,第二组在楼下清洁区写病历,等4个小时后第一组结束,就换我们上,彼此之间沟通只能靠一部座机。

我之前还担心防护服闷,护目镜起雾会看不清,可没想到,一上“战场”我便马上适应了那种“朦朦胧胧”的视野,还开始学着在水雾中找一个稍微清楚的角度辨路。

一进病房,便看到护士忙个不停。协和医院本院护士真厉害,穿着防护服还能跑来跑去。病人们都是危重症患者,咳得特别厉害,大部分是中老年男性,还有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在隔离病房忙得昏天暗地,抬头一看已经到了早晨7点多。站在昏暗的走廊,透过模糊的视野,能看到走廊尽头的大片阳光照进来,就好像一片混沌中的希望。武汉,今天是个艳阳天呢……希望这场战“疫”早日结束吧!

作者:赴武汉医疗队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内科医生彭张哲

作者:王聪聪

责任编辑:李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