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能量:在他人心里种下一颗正能量的种子

2020-02-28 | 中国青年作家报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视频拍摄: 谢宛霏

视频剪辑: 赵小萱 龚蓉梅 丁凤蕾(实习生)


郑能量在胶囊旅馆。本报记者 赵迪/摄

郑能量,人如其名。武汉封城,90后的郑能量在除夕夜当晚就踏上赴武汉支援的征程。

“初一本来是要去女友家过年的。但我在朋友圈看到了武汉交通停运的新闻后,心里想的全是是医护人员和市民该如何出行的问题。”郑能量将自己想去武汉做志愿者的想法告诉了女友,女友并不是很吃惊。她知道,早在大三将名字郑郑改成郑能量时,他心里就埋下了一颗要将正能量传递下去的种子。

郑能量晚上7点从长沙出发,自驾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300公里外的武汉,“这是我第一次自驾去武汉,路不太熟”。下了高速,郑能量没去找酒店,而是直接奔赴各大医院踩点、熟悉路线,摸排完已是凌晨3点多。在武汉市第七人民医院门口踩点时,他遇到了一位带着老婆来医院看病的大哥。“大哥听我说是来做志愿者的,又看见我的口罩防护级别不够,赶紧给了我两个。口罩是多稀缺的资源啊,那时我真的挺感动的。”郑能量说,自己走得比较急,只带了不多的药品、维生素以及折叠军刀、长剪、打火机等,“从家里唯一的一包一次性口罩里拿了一个,剩下的都留给了女友”。

那天,郑能量在微信朋友圈说:“如果我命数至此,死在了疫区,就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洒在长江里让它漂回湖南,报答、陪伴我的祖国、家人、老师、朋友,还有我的理想。”

这一天,郑能量是在车里睡的。为了帮到尽可能多的人,郑能量加入了多个志愿者服务的群,推送自己的信息,还请在武汉的朋友替他转发朋友圈:“如果您家有孕妇、儿童、老人需要用车紧急去医院,我们将免费为您服务……”

当天他就接到了订单,有需要帮助出行的市民,希望能接送上下班的医护人员,还有急需运送的医疗物资……他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等待着需要帮助者的来电,有时候一个电话还没挂断另一个电话就进来了,几乎每天都忙到凌晨三四点才能休息,早上八九点又继续出门。他那辆“湘A”牌照的小白车每天都要跑近300公里。虽然辛苦,但郑能量感觉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至今还记得一个大爷在下车之前告诉他,“加油,小伙子!祖国的未来就在你们这一代人身上。”

郑能量说,睡觉还好,车里可休息,刚开始最大的问题是吃饭,热的东西几乎吃不到,也很难找到餐食。郑能量通常会把车停在医院门口,等待下班需要用车的医护人员。由于时常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郑能量的名字也被一些医护人员熟知,还与他成为了朋友,有和他相约等疫情过后喝酒的,也有送给他自家熟鸡蛋的,也有送他口罩、酒精的……

郑能量曾经多次载过63岁的顾阿姨去医院看望90岁母亲。顾阿姨听说郑能量从长沙过来做志愿者的,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处空房子借给他,但他还是婉拒了。“尽量不要去别人家里,怕身上没消毒彻底。”郑能量说。

不知道从哪天起,越来越多好心人开始加郑能量的微信,希望他不要总吃泡面,送来了糖酥排骨、藕夹还有盒饭。还有一些好心人直接给他送来了日用品,让他注意保暖。在他居住的胶囊旅馆内,郑能量向记者展示了好心人送来的毛巾、牙刷、内衣裤和袜子等,还有别人给他充话费的记录,“都不知道是谁充的”。郑能量说,还有人一上来连话都没说,就给他转钱,但都被婉言谢绝了。“我真的很感动,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这大概是中国人在关键的时候产生的向心力,让你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也获得了他人给你的温暖。”

郑能量也曾将新冠肺炎病逝者遗体运往过殡仪馆。“很多司机都忌讳,甚至一些逝者家人也害怕。那段时间摆渡一趟要1万多,有的人家拿不起这个钱,我就免费帮忙运送。”郑能量说,他懂那种无能为力的绝望。出生在低保家庭的郑能量,自小父亲不在身边,母亲身患重度精神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后来,他是靠着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才重返校园,现在成了湖南建工集团的一名普通员工。“人应该懂得感恩,这也是我来武汉的原因——报恩!”

“祖国有难,我不想做看客,不想出名,只想做温暖而有力量的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人生不留遗憾。”谈及未来,郑能量希望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在他们心中也种下一颗“正能量”的种子。(责任编辑:龚蓉梅)

作者:谢宛霏

责任编辑:龚蓉梅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