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团队3次远程会诊 多例武汉危重患者成功拔管

2020-02-28 | 滚动新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广州2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记者今天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获悉,该院副院长张挪富带领的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医疗队传来喜讯:经过钟南山院士团队3次远程视频会诊,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目前情况逐渐好转。

连续20多天,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院ICU医疗队团队成员一直坚守一线,抢救危重患者。2月25日下午,两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脱机拔管。其中一名,就是上述病例王女士,她经历了20天有创呼吸机治疗、3次得到钟南山院士团队远程会诊。

观看拔管成功监控视频的领队张挪富教授(右三)及ICU团队队员们齐声欢呼。

1月29日,身在武汉的王女士病倒了。1月30日下午入住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尽管已经戴上面罩进行高流量吸氧,但她还是面色潮红,呼吸30次/分,指尖血氧饱和度仅82%。经过几个小时的吸氧等对症治疗,次日凌晨王女士干咳,十分焦虑,当值的医护人员们不断地安慰鼓励她。

接下来几天时间,王女士的病情变化曲折,喘憋加重,还伴有咳嗽,在痰液、大小便中都发现血色,氧饱和度不断往下掉,经过专家联合会诊后,高度怀疑她是缺氧后消化道出血,立即予止血等对症治疗。

2月5日凌晨,王女士的指尖血氧饱和度一度低至61%,面罩吸入纯氧后也仅达到84%,心率130次/分。医护人员立即与家属进行电话沟通,将已经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王女士转入ICU,ICU主任徐远达立即指示值班医生给她停留经口气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适当镇痛镇静治疗等,煎熬了数天的王女士总算可以安然入睡了。

然而,医护人员却依旧在紧张地忙碌着。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徐远达带着席寅、吕政、孟磊等团队成员一边仔细查看她的病例,一边细细斟酌用药用量,继续给她抗病毒、抗感染、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

自从王女士转来之后,ICU团队每天入舱查看,根据病情进展及时调整她的呼吸机参数及用药情况。但是,王女士体内的“新冠病毒”太过“狡猾”,医生几经周折都没有将其彻底“歼灭”,病情依旧在反复。

张挪富先后3次“求助”广医一院大后方,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进行远程会诊,讨论王女士的病情和诊疗方案,集中“最强大脑”找出病情反复的原因,想方设法为她提供更多的支持。

广东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进行远程会诊。

2月18日,医护人员发现王女士口腔分泌物过多,“如果继续保留经口气管插管,则会引起患者的呛咳,经过专家组讨论,为她换成了经鼻气管插管。”张挪富说,这样的话,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为了保持王女士口腔清洁,护士还要加强她的口腔护理,让她稍微舒服一些。

2月21日,经过核酸检测,王女士的指标已经转为阴性。好不容易迈过了新冠肺炎这道难关,当日痰培养却发现大量多重耐药菌。张挪富与徐远达及兄弟医院专家经过反复斟酌研讨,根据钟南山院士会诊意见,针对个体化情况多次调整抗感染治疗。

每天早交班时,张挪富都会特别叮嘱医护人员,要多加注意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治病不忘治心!”

医护人员发现神志逐渐清醒的王女士依旧愁容满面,经过沟通得知她非常担心自己的家人,尽管进入病房的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隔离服,说话很费力,但是大家都会轮流过来安慰她、鼓励她,主管医生温德良主任每天下午都会跟她的丈夫电话联系,并及时将家里的情况转告给王女士,让她安心接受治疗。

为了让她尽可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更有信心与力量战胜疾病,医护人员想方设法,用值班手机给她一遍遍播放丈夫发过来的的视频、语音等,有效舒缓了她的紧张和焦虑。

由于医疗护理工作繁忙,无法时时守护在王女士身侧,护理队员们专门在她能看到的地方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加油!相信我们!很快一家团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她加油打气。”席寅医生说,面对这些新冠肺炎患者,及时的心理安慰与心理治疗也极其重要。

重症医学科席寅医生在安慰患者,床旁输液架上贴着加油的纸条。

2月25日下午,专家综合评估后一致认为王女士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不再需要有创呼吸机的支持了。席寅医生为王女士拔除了经鼻气管插管,终于帮她解下了困扰她许久的“枷锁”。

席寅医生(左)为患者拔除经鼻气管插管。


与王女士拔管的同一天,另外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经过10天有创呼吸机通气治疗,也在当天成功脱机拔管。截至2月27日下午,病区累计脱机拔管危重症患者共有7名,极大鼓舞了团队士气。

拔管后,ICU徐远达主任(左四)、温德良主任(右四)、席寅医生(左五)和黄敬烨护士长(右三)等医护人员与患者合影庆贺。

作者:林洁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