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的力量|带你走进河南高校志愿者的战“疫”故事

03-23 17:04 | 校园热点来源: 豫青年

在新冠疫情面前,耄耋之年的院士仍赶往前线,无数的军人警察和消防员战士坚守岗位,一个个白衣天使奔赴战场,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视频中稚嫩的脸庞,作为广大抗击疫情的青年志愿者的一员,他们像一道道光冲锋在前,践行使命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曾经是父辈们为我们负重前行, 而今天是90后和00后的他们学着父辈的模样,勇敢地冲在前线,他们不是盖世英雄,只是在用责任与担当去传承使命,一步步地成长,从而破茧成蝶,淬炼成钢。

社区防疫、在线辅导、捐献物资……在这场“战疫”中,河南高校青年志愿者用行动诠释着大学生的成熟与担当,从“感动于身边人的防疫工作”到“亲身经历”,高校志愿者在奉献中“疫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上岗青年志愿者超过2.7万余人,服务时长累计超过90万小时。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群青年志愿者的故事。


“奉献的想法油然而生”

“我在村里当防疫志愿者时,一位戴着口罩的退休老工人,走到防控卡点,递给我们正在防疫值班的工作者2000元钱,转身就走。这个老人家里生活条件也一般,但是他还是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河南师范大学2018级本科生苏畅回忆。

2月28日,通过“党费通”疫情防控捐款平台,苏畅与父母沟通并征得同意后,也将自己大一学年获得的8000元国家奖学金全部捐出,用于支持国家疫情防控工作。

“因为我是一位预备党员”,苏畅说,另一位防疫志愿者河南师范大学2017级本科生丁丁也反复强调着“预备党员”的身份。“大概二月初的时候我有了这个想法,但是当时疫情比较严重,爸妈对我出去值班防疫有些担心。”

2月10日起,丁丁开始去母亲工作的学校家属院进行防疫值班,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下午的两点和晚上的六点到八点去替换吃饭的值班人员,并在值班的过程中发挥大学专业优势,帮助拍摄照片,撰写防疫宣传材料。

“一开始我在家里也不想出去,但是我的姐姐是武汉防疫一线的一位医护工作者,爸妈也都参加了防疫工作,我自己是一位预备党员。我想去有所奉献的想法油然而生。”

“为了保护更多的人民群众”

2020年2月20日,这是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6级学生王佳君来到土默特左旗流调队的第3天。
上午8时,王佳君与“战友”们前往村庄进行流调(流行病学统计与调查)工作,与确诊或疑似病例面对面,对病毒可能存在的每一片区域进行严密调查,片刻不停地辗转奔赴在各个流调、信息监测战场上,冲在战“疫”最前沿。

晚上10时,王佳君与她的“战友”们仍如同“天眼”一般,一刻不停息地在诸多流调数据、检验数据中捕捉并分析有关疫情的关键信息,协助完成当地的疫情流调报告,以便及时向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供疫情防控决策的科学依据。

2020年2月22日,河南工业大学2018级学生时晨正式带上了志愿者的红袖标,成为了平乐社区防疫队伍中的一名正式成员。

她负责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预备党员和党员一起,做好社区的人口登记以及温度测量工作,并对非本社区的人员进行劝返。听上去并不复杂的工作,却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首先是登记工作,由于社区内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住户,他们因为耳背或者手抖,并不能自助完成登记工作,需要志愿者近距离协助。

很多情况下,她和人们是不能保持安全距离的。由于接触的人员数量多,来源广,其实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最为严重的是在上级的三令五申之下,还有非本社区人员走亲访友的现象。有些甚至还企图不听劝告,想要强行进入社区。”说到这里,时晨有些无奈,“对于这一部分人,只能采取强制手段拦行。但这也是为了保护更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身份可以预备,但行动不能预备”

王佳君闲下来时便与同屋的前辈们聊起了17年前,前辈们抗击非典时的日子。“前辈们告诉我,抗击非典虽已过去了十七年,但她们都仍记忆犹新,虽然气候条件比现在抗击疫情好一些,但是与目前的医疗条件相比,那的的确确是一段很艰苦的日子。”

“当时看着疫情一天天发展,形势也愈发严峻,作为一名医学生,很渴望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的一分热,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做些贡献。”王佳君说。

和王佳君一样,丁丁的姐姐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医学专业实习生,被分配到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实习不久,就和新冠肺炎打了一场遭遇战,她所在的妇产科也被紧急转为呼吸科用以收治患者。

在丁丁眼中那个只比她大三岁、平日里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姐姐在这次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继续坚守在疫情阻击战斗最为激烈的一线。

丁丁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头一次震撼地感受到何为医者,也真正理解了姐姐常说的:“一个医学生的尊严。”她不只说了,而且真正用行动去做了。我发自内心地敬佩她,也感到无上的光荣和骄傲。

而丁丁自己也被这种力量所感染,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选择了投身社区防疫志愿活动,主动为家人分担压力。

“身份可以预备,但行动不能预备。”身为预备党员的苏畅深知自己的身份与肩上的责任。“八千元对我来说不是一笔小钱,但我认为,总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灾难面前,前线的医务人员、疫区中心的人们、流落街头缺少防护措施的老人,我们知道他们需要帮助。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出这笔奖学金,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医务人员、基层干部群众、公安民警和社区工作者在疫情一线冲锋陷阵,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后方保驾护航,奖学金本来就是国家给的,我能再把这笔钱捐给国家贡献出自己一份力,这是我的光荣。”苏畅说。

图片素材来源于豫青年

作者:校媒记者 王晓彤 王毅 郭若琦 司云云

责任编辑: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