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无症状感染者 需要全国一盘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03-31 23:48
作者:杨鑫宇

最近,河南、甘肃、广东等地,先后出现了数起未与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而感染新冠肺炎的新增确诊病例。经流行病调查研究,有关部门发现,这些新增病例很可能是经由其他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得来。相关消息接连出现,迅速激起了社会大众的警觉,同时也让“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概念,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媒体舆论的高度关注。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的定义,“无症状感染者”指的是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却没有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的人。虽无症状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呈阳性者,即可判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尽管对于无症状感染者自己而言,病毒并未对其健康构成威胁,但国内外最新研究却一致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在携带病毒期间,同样有可能传播病毒,造成他人患病。这意味着:此前一直未被纳入确诊、疑似病例统计口径的无症状传染者,和现存确诊、疑似病例一样,是病毒传播风险的直接来源。这一重要事实,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新挑战。将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传播风险控制到最低,已经和严防境外输入一样,成为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任务。

事实上,从近期有关部门的频繁表态不难看出,无症状感染者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本周周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专门要求加大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力度,要将检测范围扩大到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严格集中隔离。在公众心目中颇具声望的传染病专家,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此前也提醒过公众:“当前最大风险就是无症状感染者。”显然,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与隔离,全力控制相关风险,已是有关部门与专业人士的共识。

不过,尽管在“是否要重视无症状感染者”这个问题上,社会各方已经没有疑义,但是,对于“如何重视”这个问题,目前尚未找到统一而明晰的“标准答案”。从近期相关新闻上看,各地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处理方式,还处于“因地制宜”“兵来将挡”的阶段,在防控效率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前,我们成功“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外大规模扩散,取得的重要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全国一盘棋”,统一部署。各地唯有统一执行严格的防控标准,才能避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情况出现。

当前,对于控制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也需要统一的可操作方案。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各地因缺乏经验而疏漏慌乱,对无症状感染者处理失当而造成传播风险;二来也能明确各部门权责,确保出现问题时上级主管机构可以精准问责,从而杜绝推诿责任、互相“甩锅”等不良现象。

具体而言,有关部门需要在两方面尽快建立统一标准。其中一个方面,便是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隔离、诊疗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权威方案。人人都知道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应当在多大范围内进行筛查,应当以何种标准确定筛查对象,集中隔离应比照确诊病例还是另有标准,应对隔离对象进行哪些追踪检测判断其是否可以接触隔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得到解答。在此前的抗疫进程之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紧跟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过多次更新。当下,对于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新问题,有关部门也应以同样的审慎态度,尽快提出权威方案。

而在筛查、隔离、诊疗工作之外,还需要做好与无症状感染者相关的信息公开工作。应当看到,此前,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相关统计并不明晰,部分民众一度害怕身边存在无症状感染者而陷入恐慌。从理性的角度上看,只要能够及时筛查、科学采取防控措施,无症状感染者其实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信息公开工作做得不到位,公众很容易因为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而轻信流言,产生非理性情绪,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有必要加强信息披露,确保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工作公开、透明。

此时此刻,我们正处在疫情防控工作的一个特殊节点之上。一方面,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较为稳定的控制,恢复社会正常运行、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我们也依然面对着无症状感染者、境外输入等风险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应当保持理性,科学应对;有关部门也要严加防范,避免潜在的传播风险。唯有以理性、务实、谨慎的态度对待眼前的形势,我们才能掐灭可能让疫情“死灰复燃”的火苗,获得长久的安全。

责任编辑:任冠青

流程编辑: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