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载图片

疫情之下,要严防隐私“裸奔”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04-22 18:43
作者:白毅鹏

近日,一则警方通报让疫情防控期间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凸显出来。4月19日,青岛公安的通报称,因造成胶州中心医院出入人员名单在社会传播,3人被依法行政拘留,其中名单涉及6000余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此外,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处罚网上传播涉疫情公民个人信息违法人员1522名。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公民的身份、行程、健康等情况时常会被登记、收集。在疫情防控中,准确及时记录公民信息,有利于监测其健康状况,动态捕捉个体行程。此外,诸如网络定位、扫码填报等无接触式信息登记,既能让信息收集变得安全快捷,也利于后期对疑似人群的排查追溯。

然而,包括青岛在内的多起信息泄露事件,也让我们看到,公民在自觉配合防疫要求,适当让渡个人隐私时,也存在一些有关个人信息安全的深刻忧患。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信息的一次泄露极可能造成数次广域传播,其遗留危害可谓甚于病毒。比如,在社会对新冠肺炎痊愈患者健康认知未统一前,康复患者的信息泄露可能引起身边人的误解,遭遇排斥歧视;而对于来自湖北等地区的人群,如果个人信息在非必要场合、范围内被披露,也可能会给其工作生活带来困扰。

长远来说,涉及住址、身份证、手机号的关键个人隐私,最令信息贩子“红眼”,一旦被转手买卖,除了令人不胜其烦的营销、骚扰电话,还可能给网络诈骗等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因而,公民信息外泄的漏洞若无法及时填堵,将成为受害者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

疫情期间,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和信息收集方无法妥善保存有很大关系。比如,对管理人员约束不强,致使信息外泄;或是信息储存不够隐秘,流通过程传诸于世。有的则是隐私意识不强导致信息外泄,比如,有社区工作人员可能为图方便,就将本社区人群信息发布在公共群中;在媒体报道中,有餐厅入店前会让客人登记信息,但记录信息的本子却可能被其他顾客随意翻阅,个人隐私随时可能外泄。

同样,许多场景下对数据管理的不严谨,也会让隐私意识较强的人们选择规避风险,比如填写时将手机号、身份证号少写一位,从而模糊身份属性,如果收集方核实不够到位,势必造成信息收集方式粗放,导致公民信息登记失真。一旦关键时刻需要循此追溯,流于形式主义的信息收集不仅派不上用场,还可能制造不少干扰混乱。

另外,在大数据时代,诸如扫码登记等收集方式虽然更为高效便捷,但如果二维码系统存在“后门”,信息被泄露的程度和规模更是难以设想。

实际上,扫码录入相比纸质登记,只是信息收集方式发生了变化。技术升级后,同样需要在涉及公民隐私的问题上审慎处理,思考如何以最小的隐私暴露置换最大的公共利益,依旧是一个良善社会的基本尺度。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在涉及人群出入流动的许多场所中,如何审慎精准地实施信息登记,做好公民个人信息的保存善用成为一个新课题。同时,根据防控形势和防控必要,适时削减无用重复的信息登记场景,避免某些信息登记上的“形式主义”,也是对疫情防控各个主体的重要考验。

未来,疫情终将过去,寻常生活也会跃然而来。从大数据发展看,不论是纸面数据,抑或数字编码,最终都将汇总成为分析人群、丈量趋势的智能利器。善用者积极善为,滥用者胡作非为。总之,对于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数据,应当谨慎收集、妥善保存,做好监管、人本地加以使用。

责任编辑:任冠青

流程编辑:白毅鹏

热门评论

打开客户端参与评论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