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载图片

孙子花完低保老人10万元积蓄,网络支付需要“双保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04-29 21:04
作者:王钟的

重庆南岸区七十多岁的李大爷和老伴省吃俭用攒下10万元存款,却被12岁的孙子以上网课为名义,购买游戏装备、给主播打赏。不到1个月时间,老人的存款便被花光。目前,经老人家人申诉,相关平台正在走流程进行处理。

不难理解这样一则新闻为何会成为网友关注的“热搜”。李大爷夫妇是低保户,10万元存款堪称他们一辈子的心血,这种“飞来横祸”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而此事暴露出的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允许实施打赏、充值等行为,虽然屡经社会关注,但依然缺乏一个流畅的应对机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社会关注下,动用舆论力量促成问题的解决。

按照民法总则的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一个月10万元的消费,明显与普通家庭孩子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可以认定其不具备实施大额打赏、充值的民事行为能力。

如果相关事实查清,直播、游戏平台有义务把10万元退还给李大爷一家。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不再让未成年人网络充值消费的行为脱离监管。毕竟,追索这些资金的程序耗时费力,对李大爷一家而言,伤害已经发生,哪怕最终相关款项得以偿还,其家庭依然会经受不堪其重的危机。

在传统的消费场景中,未成年人对家庭财产的使用一般有着清晰的边界。一方面,成年人能够较好地保管家庭财产,未成年人缺乏私下动用类似银行卡、现金的能力;另一方面,线下交易的商家,只要有着基本的商业伦理,都会警惕来自未成年人的大额消费,也避免后续产生争端。正是这种“双重保险”,让未成年人私下消费的行为不至于大量发生。

然而,在互联网消费场景下,上述“双重保险”几乎同时失效。这一代未成年人不仅很小就掌握互联网使用技术,了解网络支付的方法、条件,甚至比监护他们的成年人更加熟练,很容易绕过成年人的限制;而互联网平台对未成年人用户的识别能力依然欠缺,或者根本没有下大力气限制未成年人用户的使用权限,类似直播、网游等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就是没有收入或者收入水平不高的年轻人和青少年。

在强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义务,妥善保管家庭财产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很多情形下,监护人对孩子的约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新闻中的李大爷,只要孙子一拿出“上网课”等借口,就难以实施更细致的管教。

网络支付在不断提高便捷度的同时,也要设计更为有效的用户鉴别机制,让每一笔消费都是消费者真实意愿的表达。例如,加强绑定银行卡快捷消费等薄弱环节的设计,使用面部识别等最新技术,减少用户的误操作,更避免他人未经允许的代操作。在互联网实名制和身份识别技术提高的背景下,网络那头是“谁”的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而对于以未成年人用户居多的游戏、直播平台,更要加强技术监管,将防火墙前置,而不是等到交易发生以后再被动地处理退款。这一方面有赖于对身份识别技术的切实应用,限制未成年人的消费金额;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平台是否把商业伦理放在突出位置,抵制不正当经营收入的诱惑,让每一笔收入堂堂正正。

面对“孙子花完低保老人10万元积蓄”的新闻,责怪事件的某一方无助于切实解决问题,避免类似情形再次发生。只有各方面一起行动,提高互联网环境中教育孩子、管理孩子、引导孩子的能力,明确责任底线,才能将理念化为行动,让这样的家庭伤害不再发生。

责任编辑:任冠青

流程编辑:王钟的

热门评论

打开客户端参与评论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