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载图片

一笺素墨,几多家国情怀

来源:中国国防报 05-07 14:46
作者:刘峻宏 王丹 乔振友

老兵的故事,讲的人多,听的人更多。今天要讲的是一位90岁的抗战老兵和一群大学生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源于几百封书信往来。老兵把对祖国的忠诚和感恩化成笔端的文字,写给新时代的年轻人。大学生把对历史的敬畏和崇拜,献给了那个时代的英雄。

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阅历,是对祖国的热爱让他们满怀激情,是对历史的缅怀让他们有情可依。这些书信,将成为这群年轻人青春时代最难忘的回忆,也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编 者

如果时光可以被存放,程茂友前半生最珍贵的记忆,都存放在那个生了锈的铁盒里。

打开铁盒,将物件一件件取出,一段充满硝烟、战火的记忆顿时弥漫开来,将我们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是一枚小小的金色勋章——由6组利剑组成一个六角形徽章基座,正面铸有5颗五角星、鸽子和橄榄枝、延安宝塔山,以及军民合力抗战的战斗场景。这是程茂友拿出的第一枚纪念章。1930年出生的他,8岁时加入了儿童团。1945年2月,程茂友成为冀东军区遵化六区区小队的一名八路军战士。入伍不久,他就参加了一场伏击战,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战斗。战斗打响后,他和战友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刺刀和枪消灭了几个鬼子。战斗结束后,区小队政委对参加这次战斗年龄最小的程茂友竖起了大拇指。

解放勋章上,刻着红星和天安门,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夺取全国胜利。“胜利”二字,对于那个年代的程茂友来说,就是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1947年冬天,巨流河之战中,他不幸负伤,被用担架抬出十几里地才醒过来。组织命令他到后方养伤,他坚决不肯。因伤势严重不能下地活动,程茂友就开始拿起笔记录战士们刻苦训练、英勇杀敌的事迹。

见证这段历史的,还有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小小的纪念章上刻着一位持枪冲锋的解放军战士,展示着战士的刚劲与力量。这枚奖章,也为程茂友在渡江战役的经历做了坚实的注脚。

抗美援朝纪念章的外形是五角星状,四周为红色烤漆,其正面中央为毛泽东头部浮雕肖像,在肖像的左右两边各有一组麦穗,肖像下方刻有“抗美援朝纪念”6个大字。在三八线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中,程茂友在红色的日记本上,立下遗嘱:“亲爱的同志,当你捡到这本日记时,可能我已经牺牲了,请把这本日记交给我的家人,谢谢你!地址……”

程茂友将军功章放回铁盒。窗外,春光明媚。院子里小孩子的玩耍声在房间里清晰可闻。在这个清净的老式小区里,早已离休的程茂友和大多数人一样,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安稳生活。

熟悉程茂友的人,都知道他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见证了一段烽火往事。

他们认识老兵程茂友,但他们并不知道,90岁的程茂友还有另一个身份——大学生的“笔友”。

交集发生在2018年10月。在沈阳师范大学作了一场主题名为“青春·使命·传承”的报告之后,程茂友收到了195封学生的来信。

当时的程茂友,已是88岁高龄。195封信,老人看了足足两天两夜。也就是这些信,帮助程茂友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他下定决心,通过书信去沟通、去交流,去发挥余热,为年轻人做点事情。

“寇换换同学说,听了王成的故事,他落泪了,这不是同情的泪,也不是伤感的泪,这是爱国革命激情迸发的泪……”程茂友写下第一封长达8000字的回信时,已是凌晨。但老人丝毫没有感到疲惫,因为他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力量。

程茂友一直和大学生有着频繁的书信往来。他们畅谈历史、沟通心声、畅想未来。

大学生的来信中,“战争有多残酷”的问题占了大多数。程茂友总是用战友的事迹来回答,却对自己的经历闭口不谈。在他看来,“和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的这一点贡献算不了什么。”

和大多数长辈一样,程茂友也喜欢和年轻人讨论信仰和价值观。他常说:“我信仰共产主义,遵守中国共产党党章,誓死为共产主义、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光荣。”他有时也会在回信中写道:“用马克思的正确人生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十分重要,抵制各种奢侈生活方式的诱惑也十分重要。人的爱好各异,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但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目标不能变,中华民族的社会公德不能忘。失去了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他还时常被问起:“到目前为止,最让自己自豪的事情是什么?”程茂友写道:“参加战争、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是我最自豪的事情。”程茂友参加八路军后,便改名程忠孝。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程茂友始终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用一生践行“忠孝”二字,即使和平时期改回了原名,这两个字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

“那年,我陪巴金下部队采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走时,他在我的日记本上写下:‘程忠孝同志,祖国人民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成了我以后前进路上的最大动力。”在一封回信中,程茂友这样写道。

一些人不解,90岁的高龄应该颐养天年,为什么坚持热情给大学生写信。程茂友是要用文字,把对祖国的忠诚传递下去。

而对程茂友来说,早在战争时期,他便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6月,程茂友任副班长时在北镇养伤,积极为9纵队《创造报》撰写稿件,激励战友练兵热情;1948年10月在锦州战役和营口战斗中,程茂友不怕牺牲、勇敢顽强,冒着敌人炮火架线,出色完成战斗中的通信保障任务。

走下战场,回到老部队,程茂友积极参与部队建设,他被机关聘为兼职文化教员,利用业余时间教官兵代数、语文,被原沈阳军区评为优秀文化教员,连续3次出席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曾和雷锋同志一起在代表会上交流学习心得。1960年,作为原46军代表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原总政治部嘉奖,在中南海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1988年,程茂友被授予少将军衔。他的事迹曾入编《丰碑——辽宁省军区战争年代功勋人物传略》和《中共党史人物传》等书籍。

他从不向人谈及自己的功劳,反而致力于传播战友的事迹。

家人心疼他的辛苦,他说,这点苦,和革命战争时期的苦没法比。也许,正是程茂友对党和国家始终坚定而热烈的拥护支撑着他多年来一直去记录、去讲述,作为一名亲历者,向人们展示那段烽火往事。

多年来的书信往来,让程茂友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也帮助许多年轻人走出迷茫。来自贵州山村的仡佬族姑娘廖小琴,刚入学时成绩不理想。在程茂友的帮助下,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程老的事迹给了我莫大鼓励,让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如今,她不仅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还成功当选学生会干部。程茂友得知后,再次回信勉励她,实践和学习同样重要。

在日复一日的交流中,程茂友更加坚定了想法,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更希望他们能够像革命先辈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复兴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他总说,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战友,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不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采访结束时,已是傍晚,老人家又开始提笔给“小战友”回信。当看着90岁的老人坚持用颤抖的手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回信时,泪水不禁湿润了记者的眼眶。那信上的一字一句,是一位老人对历史的敬畏、对战友的缅怀,更有对下一代的期望。

责任编辑:王裴楠

流程编辑:王裴楠

热门评论

打开客户端参与评论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