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载图片

青少年互联网平台参与风险研究报告综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05-15 11:54
作者: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

当代中国青少年作为“网生代”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而成长,互联网在为青少年提供便利、释放红利、赋能赋权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潜在安全风险。

本报告采用大数据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个人隐私泄露、不良信息接触、网络违法侵害、网络沉迷成瘾四个维度,分析青少年经常参与的各网络平台的风险发生频率和传播声量,综合计算得出各平台的风险度评级。

综合评估发现,当前网络游戏平台及社交平台的安全风险度突出显现,短视频平台在迅速崛起过程中衍生的的风险因素引发了社会关注。这些平台由于参与难度低,互动性强,内容丰富,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这些平台展现更高的活跃性和参与度,同时也更易在这些平台发生风险事件,因此对青少年基于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短视频平台的风险行为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当前我国对青少年面临的网络风险的治理现状来看,加快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监管层面也宜更加精细化、精准化、精确化运作,而各网络平台也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同时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等切实践行对青少年的保护使命。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建立协同共治机制,通力合作共同维护青少年的用网安全。此外,还可通过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作用。

一、风险主体画像

1、性别分布

本研究基于126个采样案例,对涉事青少年身份背景进行数据画像。其中男性青少年占比70.85%,是女性青少年的2.3倍。男性青少年的网络沉迷问题仍是媒介报道的重点。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互联网风险行为类别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男性青少年风险事件种类多元化,从过度消费到暴力违法,风险类型广泛覆盖。而女性青少年的风险行为主要集中在过度消费和网络社交两类,风险程度相对较轻。

从性别心理学角度,相比于女性网络参与者,男性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寻求认可、满足自我成就感。而女性青少年更愿意在网络上获得一种情感依赖,并移情到现实世界。

2、年龄分布

本研究对126个案例青少年年龄分布,得到如下结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使用群体也逐渐下沉, 13周岁及以下的青少年案例占比近60%。


图1:青少年网络平台参与风险事件地区分布(件)

3、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看,中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青少年触网风险事件媒介曝光较多。一方面,他们有更多的互联网使用机会,另一方面,大量“双职工父母”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青少年缺少陪伴和互联网参与的正确引导,更易受到风险影响。

二、风险事件评估

(一)风险事件核心维度划分

本报告参考相关研究框架,结合各主流互联网平台特点和风险案例的整合标注,总结得出青少年面临的四类主要网络风险:个人隐私泄露风险、不良信息接触风险、网络违法侵害风险、网络沉迷成瘾风险,并对各类风险的细分维度和程度进行具体划分如下表所示。


(二)评估对象与标准

1.涉青少年网络参与风险的三类主要平台

根据青少年对各网络平台的参与频次,以及各平台风险事件的曝光频次,本文选取以下三个有代表性的网络平台作为评估对象:游戏平台、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其余曝光次数较少,影响较轻的平台如网文小说等平台不计入分析。

2.风险度评估标准

本报告风险度评分由风险传播声量和风险发生频率的综合赋权法得出,各指标项的权重均为50%,并确保风险度的得分控制在1-5分之间。

三、主要网络平台风险类型分析

基于媒介报道案例进行平台分布分析发现(如下图),游戏平台的风险事件曝光度最多,达到75%;其次是社交平台,风险事件为15%;短视频平台的风险事件为10%。网络游戏依旧是青少年的核心风险来源。


图2:各平台青少年网络风险事件占比


图3:各平台青少年网络风险事件数量(例)

从风险类别来看,青少年网络平台参与风险主要集中在网络沉迷成瘾、网络违法侵害和不良信息接触三部分。随着民法典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草案的推出,青少年个人隐私泄露风险事件已经大大减少。

针对不同平台出现的风险类型不同,程度不同,本调查报告从不同平台入手分析,探讨各类平台风险的特点和成因。

(一)网络游戏平台


图4:网络游戏平台各维度风险发生情况

网络游戏平台作为青少年最大风险行为平台,存在多种风险并行的危机性。涉及不良信息接触、网络违法侵害、网络沉迷成瘾等多种风险,其中以网络沉迷成瘾风险最为突出,包含三个二级风险维度,占比达到87.9%。

(二)网络社交平台


图5:社交平台各维度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社交平台风险行为主要集中在网络违法侵害和网络沉迷成瘾两类风险,其中网络违法侵害风险中,网络欺凌事件占比6.67%;网络性侵案例占比20%;网络诈骗占比高达46.67%。网络沉迷成瘾风险中,过激或极端行为较多,占比达到26.67%,仅低于游戏平台过激行为风险。

(三)短视频平台


图6:短视频平台各维度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短视频平台风险突出表现在不良信息接触风险。不良信息接触中,涉及不健康行为、涉黄涉暴行为、扭曲价值观等风险,不健康行为误导风险占比达到33.33%,涉黄涉暴信息误导风险达到16.67%;网络沉迷成瘾风险中过激或极端行为占为16.67%;网络违法侵害风险较低,网络诈骗和网络欺凌都为8.33%。

四、主要网络平台风险传播声量分析


图7:各网络平台传播声量(次)

网络游戏平台近一年相关风险传播声量为32万余次。网络游戏平台的风险传播声量最高,其次为社交平台,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声量数据相差较小。

(一)沉迷现象引舆论聚焦,立法监管成主要手段

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短视频成瘾性备受舆论关注,尤其是在立法领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22时到次日8时未成年人禁玩网游。网络社交和短视频平台也同样受到关注,有专家建议,应将两平台也纳入青少年保护的相关监管范围当中。

(二)色情低俗信息泛滥引舆论担忧,专项整治持续净化网络环境

2019年,我国着重整治了淫秽低俗内容,严厉打击非法网络视频平台。3月至11月,各地各部门大力组织开展“净网2019”“护苗2019”“秋风2019”等专项行动,持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三)非理性高消费成舆论新关注点,多方合力治理尚需完善

新兴支付方式的兴起,为网络消费带来便利性,但家长对电子账户及密码等的保管不力,成为青少年非理性网络消费发生的直接原因。相关法律规范也存在滞后性,亟需出台,各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引导青少年量力而行,健康消费。

五、主要网络平台风险度综合评估


图8:各平台风险度评估结果对比图

(一)游戏平台


根据风险传播频率和传播声量的综合分析发现,网络游戏平台的综合风险度评分为4.0分,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中面临的风险度相对较高。青少年受到不良信息影响、违法侵害、网络沉迷成瘾的现象也较为严峻,大量社会案例频频受到舆论关注。

(二)网络社交平台


网络社交平台的综合评分为3.5分。就社交平台而言,其广泛的用户基础、交流的便利性与隐蔽性,致使监管难度较大,容易成为违法侵害及不良信息发酵的温床,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侵害。

(三)短视频平台


短视频平台的综合评分为3.2分。短视频平台兴起对青少年信息接触行为也带来了风险,视频平台的内容参差不齐,存在的低俗内容和不健康的价值导向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建立产生不良影响。青少年辨别能力弱,可能会盲目模仿视频中的错误行为,造成惨案,也给社会带来潜在隐患。

综合各社交平台的风险程度分析,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相对较大,游戏的代入式娱乐形式使青少年更易沉浸在虚拟世界。其次是社交平台,社交平台的虚实连接能力让部分线上风险转移成为线下侵害。从典型案例来看,短视频平台带来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线上,部分涉及财务损失和行为模仿造成的衍生风险,整体而言话题声量虽大但实质性伤害相对较弱。

六、青少年网络平台参与风险对策建议

青少年行为的引导和心理建设需要教育机构、政府以及社会群体等公共力量的相互配合,由此形成良性的、可循环的协作机制。

(一)政府机构

1.加快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规及政策体系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在法律层面的监管尚属空白,缺少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政府需要加快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规及政策体系建设和推进。

2.跨部门协同下的多维度保护机制构建

随着青少年网络使用环境日益严峻,网络风险趋于多样性,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管层的监管方式也宜更加精细化、精准化。在对各网络平台进行监管时,可结合不同平台的风险分布状况与特点,区分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容分类科学监管。

(二)企业平台

1.加强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分析洞察,强化数据驱动型策略

对于各企业平台而言,要降低青少年的网络参与风险,必须充分挖掘自身平台海量数据的优势、发挥青少年数据分析红利,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心理、态度、行为倾向的研究。基于平台细颗粒度数据挖掘与分析,对青少年进行多维度、分层次、趋势性研究。根据具体内容展开具体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2.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与评估细化

企业有责任加强自身网络空间内的信息安全的管控与动态调整。同时,配合政府政策,制定和修改平台内的网络安全规范,及时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问题反馈,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监管层面,企业作为网络的主要负责主体,要充当好把关人角色。除了约束机制外,平台也需要相应的鼓励性措施,对面向青少年的健康网络内容节目进行奖励,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

3.加快以大数据为底层逻辑的智能化网络技术建设

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了网络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增加了青少年接触不良网络内容的风险,故而,通过加强对于网络协议的控制,开发针对于青少年的网络加密技术,鼓励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设立专为青少年使用的模式和平台,保护青少年群体权益;在信息筛选方面,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负面内容进行智能语义聚合,在进行人工复查之前就能够通过工具进行初步的筛选;定期对网络漏洞进行扫描,对主要网站或者是青少年聚集的网络地带进行风险评估,确保网络系统在最优条件下运行;网络平台通过与学校或者是家庭进行合作,推出网络安全服务,如访问控制、通信伙伴认证等间接管理青少年对于网络的使用。与此同时,除了限制不良信息对于青少年的冲击之外,青少年自身的信息和隐私保护也应引起重视,依据大数据的云系统等,建立并储存青少年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当青少年遭遇网络使用危险之时,该系统能及时响应并作出急救反馈。

(三)社会组织

维护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干净空间,绝不能仅指望政府立法和企业自律,还需细分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1.各级协同联动,构建社会共治机制

社会层面要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氛围,需要各级组织共同作用。既需要互联网监管部门、互联网企业发挥责任,也需要一些社会志愿团体、NGO组织发挥能动性,通过组织互联网公益活动或者志愿服务项目,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探索互联网的非娱乐性功能、激活正能量传播。

2.完善医疗服务,保障群体身心健康

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外部效应已经逐渐严重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重度网络成瘾甚至难以靠药物得以恢复。对于青少年的治疗,应提倡医疗机构和学校合作,对重度网瘾学生提供规范的心理治疗,对一些已经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四)家庭与学校

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在媒介素养培育上发挥好自身角色功能。

1.父母以身作则激活“第二课堂”示范效应

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利益观离不开家庭的陪伴和引导。父母要起到以身作则的典范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接触网络、看待网络、参与网络,积极发挥网络红利的正面效益,确保孩子在正确引导下开发对互联网的认知与探索。

2·网络安全素养教育需走进课堂

青少年们需要接受最基本的网络安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能够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相关内容需要体系化、规范化、持续化,通过联合学校设置相关课程、落实相关培训,为青少年互联网平台参与风险规避上好“第一课”。

*本研究个例采取抽样方法,基于“青少年”“网络暴力”“未成年”等按关键词从公开新闻报道中共抽取126个案例;

*研究案例均来源新闻报道,不完全等同现实事件发生风险。

责任编辑:王俊秀

流程编辑:于璧嘉

热门评论

打开客户端参与评论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