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总书记的牵挂,坚定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05-23 15:28 | 聚光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文凌) 5月22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36岁的李守朝和一家人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收看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他激动地说:“这是过去我们在大山里从来没有过的生活。”

李守朝说,2020年是他们一家最幸福的一年,在国家脱贫政策帮助下,他们一家四口从山区搬到卯家湾,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子。“再也不需要用锅接雨水,一家人住在一起真幸福,家里两个小孩再不用走10多公里的山路去上学了。”

位于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8年以来,昭通新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23个,将在2020年内安置贫困群众5.24万户23.06万人,实现7个县区脱贫摘帽,目前,与昭通市有高速公路相通的昭阳区靖安和鲁甸县卯家湾两个易地搬迁安置区,215栋高楼已拔地而起,并配套有幼儿园、学校、医院、车库、活动中心、商业区等设施。昭通彝良、大关、永善、盐津、镇雄等7个县(区)的群众正在分批次迁入,实现了由村民变市民的历史性跨越。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

5月22日,承建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中建二局西南公司组织建设者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观看大会开幕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政府工作报告将传递什么样的信号,作出什么样的部署,是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中建二局西南公司红星天悦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谢礼刚说。

为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建二局加入了共青团昭通市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还帮他们在安置区找工作,招聘部分搬迁群众成为中建二局的建筑工,在公司项目团支部开设的农民工夜校,学习新技能。李守朝就是这样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告别过去靠天吃饭的日子,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把生活过得更加美好”。李守朝说。

5月22日这天,昆明八角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组织员工收看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公司在昆明最大的农贸市场“篆新农贸市场”内开设的面东东面馆的大厨杨发莲,对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中提到的“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感慨良多。

杨发莲是东川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年前,他们整村从山上搬迁到东川因民镇,在矿山工作的丈夫已经失业近10年,全家靠杨发莲打零工来维持生活。

昆明东川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区,也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曾经辉煌的矿业经济体系萎缩崩塌。但东川高寒山区、半山区和干热河谷的特色,十分适合种植反季农产品。为让东川的农产品走进大市场,帮助易地搬迁贫困户稳定就业,东川区铜都街道于2017年成立铜都脱贫创业园。前来应聘的杨发莲因工作努力,勤奋好学,在创业园和公司的帮助培训下,逐渐掌握了制作各种小吃的技艺,被公司派到昆明担任体验东川农特产品的面东东面馆的大厨和领班。每月收入4500元。

与她一起来的谭忠梅3年前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因工作努力被选送到昆明上班,成为管理400平米体验东川店的店长谭忠梅,女儿也一起进了城来读书,不再是留守儿童。

截至目前,东川铜都脱贫创业园招聘的易地搬迁的3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经过培训,在岗时间超过了两年,大多实现了稳定就业,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女性。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中提到,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这些话让杨发莲和谭忠梅感到十分振奋。“这给刚刚脱贫的我们增强了信心,在城市工作,锻炼了自己,生活有了希望,长久稳定的就业,靠自己的努力,会给未来带来幸福的保障。” 谭忠梅说。

作者:张文凌

责任编辑:崔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