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载图片

新基建应避免广撒网

来源:北京商报 05-27 09:44
作者:肖涌刚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全国两会期间,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基建在代表委员中引发热议。5月26日,腾讯也高调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

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新基建被寄予厚望。政策加持下,上万亿规模的市场让各路资本嗅到机遇。一时间,遑论国资民企,政府和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多地政府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新基建计划,瞄准5G、人工智能、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

大环境下,新基建的积极效应,各方已有共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基建相似,具有公共属性的新基建仍然需要大量的政府公共投资。而疫情之下,全国六保任务繁重,地方财力有限,政府通过新基建提振经济,仍然需要注意轻重缓急,有所侧重。因而,新基建投资的核心问题仍在于钱从哪来?投向哪去?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看来,以数字基建为主的新基建,本质上属于新技术推动的新产业,发展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不适合作为短期刺激政策的工具,要防止一哄而起运动式增长,最后留下一堆无效投资和烂尾工程。他呼吁,“政府最好不要直接插手,交给企业和市场选择才是明智之举”。

撬动社会资本,多元化融资是大趋势。但是,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依然关键。哪怕是极少的财政资金投入,其导向意义同样巨大。因此,从政府角度而言,新基建指的不仅仅是投资领域的“新”,也包含投资导向和管理上的创新,以规避传统基建中面临的需求不足带来的过剩问题、市场主体参与不足带来的低效率问题以及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脱节问题。

积极财政更加积极有为。发力新基建,目的仍在于保民生稳增长。显然,这意味着,新基建也需要摆脱“大水漫灌”的思路。好钢用在刀刃上。投资应当更加精准更加有针对性,以解决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最大限度激发新基建的乘数效应。

实际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基建并非孤立存在。“两新一重”并列为今年政府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而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诸多切合点,二者叠加,共同推进,才是投资发力的最优路径。

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例,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结构性“短板”,许多老旧小区亟待更新通信网络、智能快递柜、商超便利店等软硬件设施。这些正是新基建有所作为的广阔空间。通过在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等一系列方面加强社区的“二次建设”,提升基层数字化便利化水平,在使居民享受民生实惠的同时,进而反哺消费,推动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

责任编辑:青年时讯

流程编辑:母传军

热门评论

打开客户端参与评论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