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载图片

入门前后

来源:北京青年报 05-30 22:58
作者:马建红

受疫情的影响,原本可以按部就班从容开展的工作,都只能或多或少延期进行了。对于高校来说,在春季学期,除了一般正常的教学科研外,最主要的就是研究生的入学复试与毕业生的答辩了,这两项工作原本都是错峰开展的,现在却都集中在五六月份进行。不过,这倒也给人一种从另外角度观察和思考的机会,研究生在“入门”前后,由于面临的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所以他们的应对态度也各不相同。

今年的复试工作也是在线上进行,考场设在考生家里,老师们的“监考”也只需看着放置在考生家里特定位置上的一部手机即可完成;考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回答问题,缓解了与老师面对面时的紧张感。参加复试工作的老师通过全程录音录像,以确保复试过程的严肃性、程序的规范性与录取结果的公正性。

从这几年的考研情况来看,现在学生的压力可以说是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些学校的复试线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学生们不仅要过线,而且还需要高分通过。对于考生们来说,初试成绩无论高低,参加复试时都需认真对待。

曾经有人质疑研究生复试的必要性,认为学生们都经过了艰苦的应考过程,已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学校无需再对学生进行新一轮“折磨”。此说不无一定的道理。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复试的过程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研究生考试是要选拔研究型人才,有些学生死记硬背功夫高人一筹,会考试,成绩高,但创新能力欠缺,就不适合搞研究。

老师们在复试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初试成绩不高,但应变能力很强;而有的学生则在苦思冥想之后,还要求能不能“换一道题”,原因是“这个题我没背过”!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头脑清晰,有条有理,切中主题;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因在大学里参加辩论赛的缘故,不管会与不会,都能也敢乱说一通,夸夸其谈,离题万里。老师们都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心理,因此通过复试面试的过程,淘汰掉一些不适合搞研究的学生,正好可以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

当然,考生们的态度总的来说都是很积极的,那种急切求学的心情,老师们隔着屏幕也能体会得到。谈及入学后的打算,学生大多表示要利用未来几年的时间多看书,多和老师交流和讨论,认真准备论文,以期三年后顺利毕业。面对这种表态,老师们多少抱持一种姑妄听之的心态,毕竟,学生在“入门后”是否践行这一承诺,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而几年后学生在毕业时是从容抑或是窘迫,则是这种检验的试金石。

今年的疫情使得这种检验产生了一种与复试的“共时”。在研究生的培养流程中,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这几年有既要靠颜值、又要靠才华吃饭的明星的加入,使得原本很小众的学位论文的写作,演化成了一个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较水的论文,对论文评阅工作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于是,各高校大多采用校外匿名评审的方式对论文进行把关,而在今年反馈回来的评阅意见中,“不合格”或“可以答辩,但须作重大修改”的情形就格外多。如果是后者,学生尚有一线生机,可以在修改后赶上这一次的答辩;若是前者,则是毫无补救可能,只能老实写作与修改,静待下半年才有的答辩机会。

今年论文评阅意见反馈后,让老师们对心惊肉跳有了一次深刻的体会,万一发生意外,那可是老师不能承受之重!而它与研究生入学复试的“共时”,也使大家对学生的选拔更加谨慎。要知道,这个时候那些问题论文的制作者,在三年前也曾信誓旦旦说过要认真读书,交一篇合格的论文的,只是“入门”后即忘了初心的学生不在少数。

可能人性大多就是如此的吧,在对一件理想的事物有所追求时,大抵会带着向往之情,不遗余力地为之拼搏奋斗;而当目标实现后,会发现曾经为之倾注心力的理想也不过尔尔,于是回归常态,松懈与应付也随之而来,于是就把想要拼搏的日子过成了平常。诸如高考生对大学生活的规划;考研者对研究生活的设想;公考人员对某个心仪职业的憧憬,似乎都敌不过日常这两个字的磨蚀。

生活中的压力能激发出人们的各种潜能。事实上,只要将“入门前”的压力延续到“入门后”,人们还是能够做出许多成绩的。关于读研后如何读书写论文的事,笔者已经苦口婆心说过很多,不过,说得再多,也还需学生在入门后去做。其实,学生们只要想想研究生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想辜负了曾经那么拼搏的自己,写出一篇合格的论文,从容应对甚至带有刁难性质的评阅与答辩,也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责任编辑:白毅鹏

流程编辑:白毅鹏

热门评论

打开客户端参与评论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