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为你牺牲》——讲述幸福背后的牺牲

05-31 16:23 | 军事+来源: 解放军报

“幸福的背后都是牺牲”,一句看似平淡的台词,却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这是电影《我为你牺牲》带给公众的震撼与感动。

此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的影片《我为你牺牲》在全国影院上映。“五一”期间,该片在CCTV电影频道黄金档播出,再次引发关注。这部影片以“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的真实事迹为蓝本,以三名武警官兵的故事为主线,多方位展现了武警官兵在各自战位上呈现的精神、作风与本领,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正如有网友评价的,“他们用铁骨和温情唱响了一曲属于平凡英雄的时代正气歌”。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票房保持强势增长态势。军事题材电影无疑是其中的主干力量,军人成为电影银幕上更加令人瞩目的群体。他们出现在《战狼》《红海行动》《空天猎》等当代军事题材作品当中,甚至还出现在《流浪地球》等科幻题材作品中。这些作品中的军人形象除了具有传统军人品格和素质外,作为商业类型电影中的艺术人物,虽然角色颇具个性,但在形象塑造中不乏概念化。电影《我为你牺牲》则完全忠实于生活本身,其中的“英雄”并非无所不能,而是日常可见、就在百姓身边的“凡人”,这一取向使电影具有了更具穿透人心的张力与能量。

电影取材于“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的事迹,其中的人物与其说是扮演的“角色”,不如说是真实人物与事件的真实再现。缉毒一线的王强、援疆战士李报国、高原兵杨国富、忍痛截肢的军嫂庄小红……他们的形象质朴、立体、自然。作品抛弃了惯常的理想化塑造,将人物的本真状态呈现出来。他们褪去了主角的光环与光芒,他们不再全能登场,他们似乎也不那么“完美”。他们与普通人所不同的是,身处和平年代却时刻面临危机,甚至随时面对牺牲并真正做出“牺牲”。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使电影中的人物具有了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场景选择上,影片也遵从了很多武警战士的真实工作环境:苍茫高原、巍峨雪山、边陲小镇、繁华都市,缉毒、抢险、救援,无论多么艰险,这些场景就是武警战士的“日常”。这种“日常”环境既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也为人物故事的展开铺设了“真实”的场景,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对影视作品而言,编剧、导演、演员是否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揣摩出事件始末和人物内心世界,直接决定了影视作品质量的高低。《我为你牺牲》作为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中一部难得的佳作,在情感处理上“度”的把握恰到好处。战友的爱、军民的爱、夫妻的爱、父母的爱,交相辉映,如同一首浑厚的交响,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同样,矛盾冲突的设置既合情合理,又跌宕起伏。影片从一次排爆行动切入,特战大队排爆兵王强因操作失误,导致5名战士“牺牲”。随后,镜头转接到了军营里的一场“追悼会”。“追悼会”上,首长痛心地说:“昨天是真的战场,今天也是真的追悼会。”原来,这次排爆行动是一次演习,战士并没有真的因此牺牲。

电影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却绝不重复,每一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逻辑与“纠结”。守护“天路”家国难两全的高原兵杨国富、拖着残疾身体隐忍深情的军嫂庄小红、强忍病痛的援疆战士李报国、母亲去世后不再说话的新疆少数民族儿童阿依莎,他们的激情高昂、低沉失落、欢欣和睦、黯然神伤,无一不与电影情节完美融合,使影片故事更加流畅、饱满、丰富、厚重。

影片就是视听符号的编码,有效输出才能让受众成功解码。气势恢宏与精工典雅体现在这部影片中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上:一杯打翻在地的羊奶、一张夹在日历里的照片、一把极具民族特色的热瓦普琴……每一处小细节都构成了独特的情感符号,打破了人物情感的隔阂,冲击着观众的心灵,触发了情感上的共鸣。除此之外,世界第一速射、索降等动作场面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观影体验和心理预期。除精巧的动作设计与先进的武器装备之外,观众还能感受剧中人物之“难”:中秋夜,在万家灯火中,战士们舍小家顾大家,握紧手中的枪,只为站好每一班岗。妻儿从山下看着战士在岗位上的“红旗”,就是团圆,这一幕让无数观众为之动情。

“我叫李报国,来生再报国”,这是一位士兵临终前的心声与心愿。它升华了我们对“牺牲”的理解:在幸福背后,为家国安全、社会安宁的每一个个体的牺牲理应被尊崇与铭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现实主义风格、本土化影像表达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为你牺牲》确立了一个富有标杆意义的新样本。

作者:顾亚奇

责任编辑:王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