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载图片

段奥娟:“慢”走四季,成都特有的轻奢 | 我和我的家乡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06-10 09:00

编者按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围绕家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情愫。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是镌刻在我们心里抹不去的乡愁。

解读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汇聚同心追梦的力量,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酷我音乐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乡》(第一季)音频节目,已正式上线开播。每期节目将推出一个主题城市,邀请一位青春正能量嘉宾,用笔者独有的乡愁情感,配以讲述者也为此乡人的身份,着力刻画该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现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听一声家乡话,品一道家乡味,心中的那座城与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见了。欢迎收听:

张灯结彩的锦里,绚丽时尚的春熙路,门庭若市的宽窄巷子,人声鼎沸的鹤鸣茶舍……诉说着成都这座城市的热情与闲适。华灯初上,漫步于弥漫着火锅香味的街头,听闻一曲从小酒馆内传来的歌声,领略着这座城市背后的人生态度。

本期《我和我的家乡》,在青年歌手段奥娟的讲述中,感受“天府之国”所蕴含的洒脱与轻奢。

“他们自古以来就好耍,天性谜之乐观,连挖出来的汉代陶俑都是笑嘻了的……”

听到这么一句打趣的小总结,不用多想,我就知道说的是我的家乡——成都。

成都人好(三声)耍也好(四声)耍,总是在忙里偷闲中找快乐。“好安逸哟!”“巴适得板!”……走街串巷,时常能听到一声声川味的惊叹,几许卖乖,些许调侃。这座“天府之国”的美妙、悠哉,渗透在当地人的日常里,是一种“慢生活”方式,与财富多寡无关。人们都很懂生活,追求玩味的细节,不失为轻奢的智慧。

成都锦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杜甫在成都写下的《春夜喜雨》,徜徉在这座城的春。诗中的花为木芙蓉,相传初开于五代十国,深受后蜀皇帝孟旭的喜爱,成都因此别称“蓉城”。而这春日里的“蓉妹儿”(成都女子),更是人比花娇。她们大多喜爱花艺,茶道。当满城飘绿时,她们往往约在老街区的独立小馆,聊聊天光;倚在窗边,伸手拂一袖玉兰花的芬芳。在川妹子的眉眼中,流淌出的是“清欢无别事”的慢。

青城山

步入了炎炎夏日,“蓉娃儿”(成都孩童)最欢脱的日子也就开始了。地处四川盆地的成都,与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为邻。暑假一来,小孩闹着大人要进山避暑。捧一口山泉水喝喝,透心凉,再躁动的心,都会被这山野的静谧所抚平。丹岩沟谷,赤壁陡崖,是大自然对成都娃娃最缓慢、柔和的喃喃细语。

但也有不少人最爱成都的秋。仿佛只需要一场夜雨,成都的秋天就轻轻地来了。细雨绵绵的秋,金色银杏叶装饰着大街小巷,漫山遍野的桂花香飘进城里。这其中的慢,透着这座城最具烟火气的模样。俗话说,嬢嬢(阿姨)逛菜场,伯伯泡茶馆,大家都爱骑着自行车找小馆子,“吃莽莽”(吃饭饭)。常有外地人初来乍到,看到满街泡起的盖碗茶、摆起的龙门阵、搓起的麻将牌,会有成都人都不用“找钱”(工作)的错觉。掏耳朵修脚的,吃冰粉凉糕的,吹漫天垮垮(聊天)的……在秋叶绵绵中把午后的分分秒秒,拉长,再拉长。

盖碗茶

其实,当你停下脚步,细听成都人在茶馆摆的龙门阵,时常会觉得自己知识少了,见识浅了。因为,在成都人眼里,摆龙门阵不同于散漫的聊天,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主题的深度。大到国际形势、下海弄潮、商情股市,小到特色风味、历史典故、古物文玩,他们可以说到天黑也不重样。每个话题讲究深入浅出,有时也不遑让电视上专家的水平。

担担面

等茶把肚子里的油水刮清了,食家们就准备“慢”吃了,贴秋膘。

成都的老一辈,偏爱于“锦官城”下的传统匠心。早在芙蓉花开遍全城之前,成都就因精湛的蜀锦而得名“锦城”“锦官城”,就连城中的一条江河,也因浸染过锦织而被唤作“锦江”。冬日里的老人们,清晨去文殊院旁买了古法宫廷糕点,就从百花潭、杜甫草堂慢慢逛到了涴花溪,那里就是蜀江锦院,藏有不少珍品。经过2000余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蜀锦工艺,更是慢工出细活的本土腔调,静水深流。

蜀绣

从这四季里缓缓走出来的成都人呀,各有各的自在与“慢”节奏,却共同造就了属于这座城特有的轻奢。但无论历经多少风雨,最可贵的是,成都人都会笑着说一句:“莫得事!不虚!”就算天塌下来了,他们也能笑着顶起。因为,他们吃苦耐劳,看得通透,活得洒脱,不为身外羁绊,不为明天困扰。该努力付出时毫不计较,该享受今天的美好时也绝不浪费时光。

微信编辑:杨奕钊 郭佳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王俊秀

流程编辑:张胶

热门评论

打开客户端参与评论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