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载图片

【我们奔小康】“自然环境改善了,传统文化守住了,就是我们村的小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06-15 12:09
作者:左智越 李超 韩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江苏南通6月14日电(左智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韩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晌午时分,江苏省如皋市平园池村,人头攒动,一辆辆旅游大巴车源源不断地向这个村庄输送“人气”。 “世外桃源啊!这里真像一个世外桃源”,游客们眺望着满池的荷花,发出阵阵感慨。这1100多亩荷塘,是如今平园池村与外界连接的“秘密通道”。


“你肯定想不到,这里几年前就是普普通通的庄稼地。”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健望着满池荷花,回忆起往事,“藕文化一直以来是平园池村的特色文化,但是荷塘面积小、观赏性不高等问题,让莲花差点儿种不下去。村里的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不愿回家。”

2014年,刘炜健来到平园池村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6年。刚来村子的时候,刘炜健就被这个“其貌不扬”的小村庄深深得吸引了,“村里流传的传统手艺很多,比如像荷包制作、莲藕养殖等。村民们邻里和睦,家家户户辛勤劳作”。

但是传统的手艺与工作方式渐渐跟不上时代步伐。2014年,村民平均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刘炜健不甘心让村子这样缓慢发展下去。“年轻人都去大城市打工,没有人愿意留下来。那平园池该怎么建设呢?”刘炜健犯起了嘀咕,默默在心里筹划着,“我必须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

2016年,刘炜健带领的平园池村迎来了转机。在当地财政的支持与帮助下,平园池村一年之内就开展了农业设施建设、交通建设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的鼓励下,刘炜健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既然荷藕文化是我们的特色文化,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创新形式将它发扬光大呢?”面对大眼瞪小眼的村民们,刘炜健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最初也有村民不相信,说这些东西过时了。但我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历久弥新。”刘炜健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村民们都被他的真诚打动。

为了做大“美丽乡村”农业生态的蛋糕,刘炜健积极筹措资金,并建立了“村委会科学规划,企业承包建设”的新型发展机制,瞬间解决了1000多万元的投资问题。

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平园池村的村民们在刘炜健的带领下,吃上了“旅游饭”。千亩荷塘的打造、生态农场的建设……一步步科学的规划,让平园池村焕然一新。


据村里红娟生态园负责人张达建介绍,他管理的生态农场有200多亩地,一共种了20多种水果,可以供游客采摘。其中有不少水果都是外来优质果苗。“白玉枇杷”“奶油葡萄”等,都是大伙儿一起走访全国各地采购。“不仅要选择优质的,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合我们村的土壤条件生长的。”张达建说。

张达建是第一批外出务工后又回乡创业的村民。几年前,他还在东北从事建筑工作,一年大概收入10万元。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初刘炜建“苦口婆心”的劝告,他半信半疑回来,结果现在收入翻倍。如今,他靠生态农场年收入有20多万元。

除了夏季荷花与新鲜水果采摘外,平园池村还准备让村里的花四季盛开。

“春天我们有牡丹,夏季是荷花,秋天是菊花。冬天我们还有温泉小镇。”刘炜建说,536亩牡丹已全部种植,预计明年就可以向游客开放。而第一批菊花也将在10月份盛开。

“到了明年,我们的火龙果、无花果都有了收成,3000多亩土地上开满鲜花的时候,我们的村民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刘炜建说:“村里自然环境改善了,村里的传统文化守住了,这就是我们的小康。”

现如今,很多村民也纷纷靠手艺过上好日子。“有藕当然有荷。荷藕文化就是平园池村的精神内核。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荷包,制作起来确实不容易的。”荷包手艺传承人唐晓梅拿起荷包,展示着上面精美的纹饰。

平时,唐晓梅不仅制作荷包,还设计荷包。其中寓意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偶天成”系列荷包、适合老年人佩戴的“如意”荷包……都广受游客喜爱。

靠着荷包手艺,唐晓梅不愁吃穿。工作之余,她还给村里的孩子们当起免费老师,手把手教他们制作荷包。“我就是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有了他们,我们的手艺、我们的文化,才能传下去。”唐晓梅说。

据了解,平园池村在2018年就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首批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荷香民俗园景区更是被评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村内的民宿多达32家,拥有客房106间,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多人就业,实现旅游年收入1600多万元。

责任编辑:王聪聪

流程编辑:于璧嘉

热门评论

打开客户端参与评论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