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载图片

听白宇唱《南泥湾》再现陕北的“好江南” | 我和我的家乡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06-16 09:00

编者按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故乡,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一个动听的故事,讲也讲不完,道也道不尽。穿行在田野中,流连在竹海里,跳跃于溪水中,这一切都会凝结成那割舍不断的故乡情。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相关机构共同推出《我和我的家乡》歌曲联唱活动,第三期青年演员、歌手白宇将带大家走进南泥湾,感受红色的记忆。

听一声家乡话,品一道家乡味,心中的那座城与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见了。欢迎收听:

滑爽的面条在热气腾腾的汤里躺着,呼哧呼哧的大口吸溜,都顾不得擦擦头上的汗,耳边传来母亲哼唱的小调儿“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6月16日,由青年歌手白宇演绎的《南泥湾》正式上线。这首1943年由著名革命诗人贺敬之写的陕北民歌至今已传唱77年,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连同当年发生在南泥湾的壮烈故事转化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们。

从大生产运动的“老镢头”,到如今来回忙碌的插秧机,南泥湾的沟沟川川依然呈现着歌中唱到的“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江南”模样!

许多在外打拼的异乡人想念的不仅仅是一碗家乡的面,还有那震天响的秦腔、文化气息浓郁的兵马俑、小吃街上的凉皮肉夹馍......

一半黄土一半江南,一半古朴一半崭新,一半豪情一半柔情,这也许是异乡人对家乡西安最好的总结了。

每当特别想家时,母亲哼唱的小调儿仿佛又在耳边萦绕,南泥湾上鲜花开满山的场景又在眼前浮现。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

一首民族经典传承着英雄神奇的革命沃土,一片土地留存着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又加上连年遭受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的生活面临极大困难。

1940年9月,朱德经过考察后,提议由王震率领359旅屯垦南泥湾,得到中央批准。1941年3月,八路军359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在一无粮食、二无蔬菜、三无住房、四无生产工具的极端条件下,官兵们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砍梢林开荒地——开垦水田种水稻,一把镢头白天开荒地,晚上掏窑洞,困了累了,就在梢林里搭个草棚安家;渴了饿了,就摘野果代粮充饥……

“一把锄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在南泥湾短短三年时间里,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把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而这一行为也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轰隆隆……轰隆隆……”机械的轰鸣声在南泥湾的田野上响起,南泥湾镇一片繁忙的景象,一台台农业器械持续地在广阔的稻田上耕作着。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一把把锄头变成了一台台机器,英雄的足迹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记忆并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色,歌曲《南泥湾》的旋律人们耳熟能详,南泥湾精神也在新时代的发展下继续弘扬。

如今,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地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

成片的玉米结出了壮硕的棒子,稻田里绿油油的禾苗正在拨节抽穗,千亩稻田一片丰收之景,十里花香难掩秀色盎然。

新时代下南泥湾正进行着新的巨变而南泥湾精神也随之不断延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也源源不断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奔向幸福的新生活。

出 品 人:张 坤 史力学

总 监 制:毛 浩 赵 倩

总 制 片:闵 捷 付豪杰

监 制:王俊秀

策 划 人:丁汪敏 郭俊堃

演 唱:白 宇

作 词:贺敬之

作 曲:马 可

制 作 人:孟文豪

统 筹:沈少博 张思源 蔡家奇

宣 发:张浩祯 卢 婧

文 案:杨庭钰

供 图:《我和我的家乡》节目组

音 视 频:《我和我的家乡》节目组

特别鸣谢:白宇工作室

内容来源:部分资料来源思想者之家NWU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王俊秀

流程编辑:张胶

热门评论

打开客户端参与评论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