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自杀,总有“最后一根稻草”

04-24 13:46 | 评论+来源: 齐鲁晚报

15岁男孩阳阳(化名)自杀了。生前,他是四川遂宁安居区聚贤初中初三的一名学生。上月末的那个星期五,住校的他回到家中,喝农药自杀。喝药前8分钟的经过,他用手机完整记录了下来。遗留的视频中,他一边烧语文课本,一边“声讨”自己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阳阳的尸体至今仍停放在殡仪馆未火化,他的父母说“在等一个公道”。不过,从当地相关部门的回应来看,他们期待的这份“公道”不一定能够出现。对于阳阳的自杀,遂宁市安居区教育和体育局有关负责人给出的调查结论是,“学校和老师均无责任和关系”。

如此急促而彻底的“撇清”,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不错,学生出了事,不应一味责怪学校和老师。何况,阳阳是在家中自杀的,自杀前还跟自己的父母“吵”过。一股脑地将阳阳自杀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太过简单粗暴。但是,像当地相关部门这样,完全“切断”当事学校和老师跟阳阳自杀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无论如何,遗留视频所反映的问题应该有一个认真的说法。在这起悲剧中,阳阳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无论是在视频中,还是在班级QQ群里,阳阳一直将矛头指向了这个“毁掉”自己的人。作为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年,阳阳的“控诉”或许有因情绪化而不妥当的地方。不过,能让一个孩子自杀前这么“惦记”的人,恐怕不会是一个跟孩子自杀“无责任和关系”的人。对此,不仅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要有所交代,当事学校和老师也应有个像样的解释。

在某种意义上,阳阳的自杀反映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对一个只有15岁的孩子而言,这份脆弱并不多么出人意料。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敏感而自尊。在这个阶段,如果自我认同感被严重伤害,这些少年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导致自杀这样极端行为的出现。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面对少年人的自杀,推脱责任固然可耻,苛责孩子们的脆弱也有失公允。该做的事情很多,当务之急在于社会学家米德所说的“重要他者”的觉悟与行动。在少年人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成年人角色有两个:一个是家长,一个是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必须带着一颗小心谨慎的心,仔细呵护每个孩子的“自我”,要防止“捧杀”,更要防止“棒杀”。一旦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就要尽快向专业人士的求助。

原因种种,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可是,舍此,别无他法。作为孩子的“重要他者”,你也许暂时尚无力做得更多更好,但至少要竭尽全力做到:不让自己的某种言行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王学钧

责任编辑:王钟的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