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昆明举行

2019-11-04 | 文化+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文凌摄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文凌)11月3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云南昆明学院召开。业界认为,这是校企协共同发展非遗事业、传承传统文化的一次标杆会议。

本届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昆明学院等单位承办,大会的主题是“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

大会向内蒙古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组组长白晶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撒尼)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毕跃英;“生活在左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单钰芳 ;广东省潮州市香聚粤绣研究院院长佘燕璇;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等12位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颁发了2019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证书。


12位2019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

昆明学院供图

大会发布了《 2018/2019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中,纺织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中,纺织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2名;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全国383个传统公益项目入选,其中纺织服饰类传统工艺多达104项,其中纺染织绣81项,服饰制作23项。此外,在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0个中,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3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其中。

《报告》称,2018年至2019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丰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深入开展;“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举办了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等高质量展览、展演活动。作为技艺与文化融合的典型工艺门类,纺织类非遗品种丰富,工艺精湛;非遗传承实践效果显著,实现了从文化引领到文化自觉。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绣展示

昆明学院供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表示,纺织非遗产品满足了高品质文化消费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已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仅绣艺一项就达30多种,量大面广,包括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秀”,以及各地方绣种和少数民族刺绣,广泛分布于偏远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纺织非遗加工生产形式分散灵活多样,对于扩大就业精准扶贫,增加收入,促进乡村旅游加快,城镇化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会开幕式《绣起云裳》表演

昆明学院供图

(文化副刊部编辑)

作者:张文凌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