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沙志愿服务的95后内蒙姑娘王浩:青春在蔚蓝海面上闪光

2019-11-05 | 要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任明超 实习生 郭秋林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篇名为《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科普小品文收录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对内蒙古姑娘王浩来说,这些文字让自己从小就在心里埋下种子:长大了,要去西沙从事志愿服务。

2014年,这名身材高挑的姑娘报考了位于三亚市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支教、服务大型国际会议……志愿服务贯穿了她的本科四年时光,她乐在其中,还成长为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主席。


“我一直坚持的原因一是身边的良师益友,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的实质内涵,二是受到帮助的人眼里流露出的温暖和感激。”王浩说,“我始终相信,他们会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下一个人。”

大四毕业前,有两家不错的企业有意向让王浩去工作。此刻,她参加了一场青年座谈会,就此改变了人生的航向。海南省省委书记刘赐贵在大会上说:“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在肩,无论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只要努力去做,都会在海南建设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赐贵书记的这番话,让王浩选择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在看到项目服务地还有三沙时,不假思索地填报了这里,并选择了志愿驻岛天数最长的200天。

2018年8月1日,包含王浩在内的20名志愿者来到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多台风的三沙市。


团三沙市委书记黄晓华介绍:“这20位志愿者是三沙设市后,第一批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批志愿者。他们的工作内容包括基层社会管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他们被分配到岛礁工委管委会、人民团体、学校、医院等18个基层单位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平均驻岛时间为180天。”

永乐群岛是王浩的首个工作地,“孤独感肯定是有的,尤其是在木板桥上送走一批又一批的人,‘驻岛人’好像变成了‘守岛人’的时候。”上半年台风“山竹”来临,当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在岛上。为确保渔民安全转移,王浩和同事们驾驶着冲锋舟,一次次在2.6米高的海浪中艰难前行,确保将渔民转移成功。

24小时值班的他们,负责拍摄第一现场的视频素材、确定各个岛礁渔民情况,凌晨2时还要跟着领导检查冲锋舟固定情况。

“在一次又一次地与各社区的渔民联系,尤其是受台风影响信号不好时,我联系不上他们,会非常焦虑和担心,”王浩说,“这让我真实感受到,我的心与渔民们始终在一起,像家人一般”。


工作繁忙而充实,当地渔民朴实的接纳和信任,让她很快便习惯了“守岛人”的生活。“作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在肩,也许我无法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我可以在无数平凡中的小事中,向前辈看齐,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为三沙、为身边的人作出贡献。”

在此期间,王浩见证了三沙诸多的“第一次”:参与第一次慰问留守儿童、第一次同琼海妇联联合举办六一儿童节演出、参与筹备第一届团代会、第一届全市青年歌手大赛……

在面积0.01平方公里的羚羊礁驻岛的20余天内,王浩协助渔民们完成了基层党建工作。为了不影响渔民们捕鱼作业,王浩选择将工作时间放在晚上,等渔民作业完,回到家里,再一点一点地告诉他们如何做,以轻松的方式督促他们使用学习强国。

王浩说,自己喜欢在落日下,站在桥边等归家的渔民,热情地挥舞双臂,哪怕只是告诉他们“我在等你们回家!”

作为三沙的第一批志愿者,王浩将自己的青春融入了那片深情的海洋。当志愿三沙结束后,接下来会做什么?王浩说:“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留在三沙,继续为三沙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无论给我多少次选择,我都不会后悔来到三沙。”王浩说,“青年人不管到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只要用心选择、用心做事、用心坚守,就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去自由翱翔”。

作者:任明超 郭秋林

责任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